人生:在沉入与抽离中来回切换
人生就是“观电影法”,入戏要深,出戏要快。
这句话是在梁冬的文章上看见的,我的理解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是,全情投入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又偶尔能抽离出来,灵魂在全息角度看清全局,而后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就像神仙们要下凡历劫,渡劫后又能全身而退。
没有历经各种体验的所谓豁达都是假的。《悉达多》里歌文达一路跟随乔达摩修行,最终也无法悟道,他没有真正在世间体味过权欲爱恨情仇,又谈何出世和修行。《心灵捕手》里威尔阅书无数,自以为看破世事,但他没有“感受”,读再多情诗看再多故事也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爱。《与神对话》中也说了,感受才是灵魂的语言,说出来的,都不是原汁原味的感受。
太入尘世不抽离的人生也是太浅太苍白的。我们不能来人世一遭,被动地经历完一切就又这么消失了。
很多人都太沉入,而我太抽离。
今天感受到一个很有共鸣的灵魂:讲书人马玉炜。他今年许的愿是 希望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抱着肩膀看着这个世界。
第一次听他的书是前几天跨年课上听他解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便有一种打到灵魂深处的悸动,今天再听一遍,依然感动不已。而后搜他的文章,发现果然是一个如海子般既深情又悲情的人。
我们都是教育方向的人,也在体制内呆过,也都受不住里面的桎梏,拼命挣脱出来,不得不在世间颠沛流离谋生存,又总想沉浸在自我放逐的孤独世界里,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世界,远远地想象纯澈的世界,然后叹息一声,继续挣扎。
我想我是太过抽离了,自以为看透了所有追求的结局,但我没真正感受过人生真正的酸甜苦辣。没有深爱过,没有痛彻心扉绝望过(或许有但忘记了)没有体会过权和名和利,没奢华过,也没贫困过,没大病过,没特别幸福过。只一直在一种钝钝的忧愁中,只能懂这一种感受而已。然后在别人的表达中,扑捉到我能感受到的这个世界中悲伤的部分,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样子。可我其实什么也不懂。
我不知道马玉炜看见过世界多少个面相,他愿望里的旁观者,是不是已经在沉入世间收集满各种感受后的安静消化,是不是懂了那些感受后在尝试着抽离出来解读这一切。但我今天又看到另一个人的讲书,关熙潮解读杨绛的《写在人生边上》,我想他所解读的杨绛的那种精神,也许会是我们抽离后应该获得的方向和力量。他说杨绛既有艺术者的敏感多愁,又有足够豁达的智慧面对生活。我们不该是那么无力地只是看着这个世界,即使什么也改变不了,也要坚信些什么,坚定些朝着某个方向去走。
生活让我们体味收集感受,阅读和写作让我们偶尔抽离,提前了解人生,是为将来面对该来的一切做好心理准备。关熙潮说,年轻人该读些格局更大的书,前瞻性地把握生命,解脱当下的烦恼,更清晰地选择以后的路。我想,这也是阅读于我的意义所在,我一直想找的,都是关于人生的答案,而拼命找答案,就是为了寻找方向,寻找力量,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