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17 静时亦觉意思好,动时方知事事难
【22】
王阳明:“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王阳明所言“义理”是什么呢?似乎还不是良知,良知是要每个人自己去获得的。
朱熹:“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 这个“理”应该是万事万物之理,是客观存在,是“知”的对象。
王阳明认为,“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朱王对“理”的认识应该是一样的,“理”是客观存在,“良知”是意识化的“理”。
我们似乎也可以把“义理”理解为圣贤已经揭示的“知”、“天理”,即“圣贤书”,但还没有成为自己的“良知”。
义理既然是万事万物之理,当然是无穷尽的,所以王阳明要求学生,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为止此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要认为义理是有终点的,就是说没有一个终极的道。
恶上有恶,桀纣也没有穷尽恶。善上有善,尧舜也没有穷尽善;周文王感叹自己没有得道,周公夜以继日地忙碌,因为对善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孟子说:“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23】
陆澄:“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简单的就如听老师讲课,似乎什么都懂,但一旦做题目,特别是做应用题时,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了。这实际上就是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的问题,而做人更复杂,那是信念如何化为行动的问题。
信念和行动之所以会脱节,是因为有私欲横亘在中间,所以王阳明说,关键还是要下克己的功夫。只要心存私欲,临事就容易摇摆,如何才能志坚行决呢?就是要在实践的一次次摇摆中去慢慢地磨练,“这是一位经历过长期实践斗争考验的老同志,是可以信赖的。”这句话富含深刻的哲理。
程颢《定性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在这里,所谓“定”者,就是“惟一”,动就是行动,静就是静思。将,送也。【诗经·邶风】之子于归,远于将之。将迎即送迎、来往。外部世界纷纷攘攘,事情来来去去,但内心始终如一,行动始终如一。知行合一,没有外物纷扰,没有私欲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