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24)▏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
题引:
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叫杨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馆住宿,发现旅馆的主人有两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丑不堪言。
但是,这两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丑小妾倍受宠爱,美小妾则横遭冷落。
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跨者不行;
(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无法走远。)
㊣自见者不明;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自矜者不长。
(自高自大的人不会继续成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翻译。

【第五句】
㊣自伐者无功;
1、
所谓“自伐”,就是自夸。
那么,自伐的人为什么反而“无功”呢?
无功,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无法成功,第二层是指没有功劳。
当然,老子的本意应该是指第二层。
不过,《道德经》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属于老子了。
母亲虽然孕育了孩子,可孩子从来不属于母亲。
因此,不只是“自伐无功”,《道德经》里的任何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必要躲藏在老子脚印里,墨守老子的本意。
一句话,在《酷说老子》这部“电视剧”里:
老子并不是主角,他只是一个注脚。
2、
我们先讲第一层:
为什么自伐者无法成功?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文学家叫江盈科。
上一篇中的那一个“姜是长在树上的”笑话,就是出自他的著作《雪涛小说》。
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中的另一则笑话:
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医生,自诩华佗在世,扁鹊复生。
他吹嘘自己最擅长治的病是:“驼背。”
而且还声称:
早上治疗,晚上就可以复原。
当然,骗子只要广告打得好,总能忽悠到一些善良的老百姓。
于是,就有一个驼背的人前去找他诊治。
他是怎么治的呢?
拿来两块门板:
一块放到地上,让患者躺在上面,然后再用另一块门板压在患者身上。
最后,他跳上去不停地踩踏。

结果,驼背是治好了,腰板也挺直了。
但是患者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断气了。
患者的儿子气得败坏地拉着他去见官,他却辩解说:
“我专注治驼三十年,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
怎么样?这辩护词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伐”的人,其实并不比这个医生高明到哪里去。
他们同样也是理论的巨人,实践的侏儒。
而且我们如果单纯从“理论”上来讲,这位医生的治疗方法还真找不出什么破绽。
你驼背,压直不就可以了吗?
反正我治的是病,又不是人。
显而易见:
这种“自伐”的思维模型,其实是建立在“自见”和“自是”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
只能看见表面的现象,还自以为是自己看到了本质的解决方法。
4、
就好比一个孩子得了感冒,浑身发烫。
去医院后,有些医生的第一治疗方案永远都是:
吃退烧药。
所以网上就有个笑话讽刺说:
一个孩子因为吃退烧药死了,去找医生理论。
医生说:“人死了,身体自然就变凉,不正好退烧了吗?”
从这一点来看,今天的某些西医和古代的那位庸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5、
其实,感冒是因为人的整个身体系统出了问题。
发烧,只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
这就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当然中医也闹过不少笑话,掺杂着许多糟粕。
但是,中医对待病情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什么态度呢?那就是:
遇到问题从全局出发,发挥系统性的思考。
而不仅仅是秉承着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6、
那么为什么类似于医生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向人夸耀的“自伐”心态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
所谓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联,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所以:
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简单了,相对的,当然是他们自己太聪明了,焉能不自伐?
比如在他们的眼里:
孩子很淘气,打一顿不就听话了吗?
顺着他们的五路,我们可以再进一步:
人民很贫困,税赋全免掉不就解决了吗?
贪污很严重,抓起来杀光不就搞定了吗?
对于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我想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就知道它的荒谬之处。
剩下的两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举例探讨一下。
7、
先讲一个民国的典故:
在1911年10月初,辛亥革命前夕。
孙中山从欧洲赶回上海,连夜去找当时名压海内外的赵凤昌先生议事。
赵凤昌先生说:
“当今民生凋敝,是最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孙中山当即站起来拍着胸脯说:
“这好说,我们明年就免掉全国的田赋。”
赵凤昌老先生捋了捋胡子,淡然一笑。
“我且问你,没有田赋,军政费从哪里来?
没有军政费,革命人士从哪里来?”
孙中山当场被噎得哑口无言,只好坐回原位。
—— 赵尊岳《惜阴堂辛亥革命记》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孙中山先生“自伐”的口气特别熟悉?
没错,他的治国手法跟医生治疗驼背的手法简直是如出一撤:
只有广告,没有疗效。
这,就是线性思维。
而赵凤昌老先生深谋远虑,运用的是一种系统性思维。
而我们还可以顺着赵凤昌先生的思路继续追问:
没有军队和政府维持你的革命成果,和平安定从哪里来?
没有和平安定,人民的幸福从哪里来?
人民如果失去了幸福,你免去田赋的意义又何在?
绕了一圈,原来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这不就是不问因由,不察病理,一味地给感冒的孩子吃退烧药的医生吗?
所以赵尊岳先生评价孙中山“蹈厉有余,治术不足”,是很客观的。
8、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个最近几年的例子。
在2012年两会期间,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赵润田提议说:
“腐败,是因为处罚太轻。
如果贪污50万元就处以死刑,就没人敢贪污了。”
此番高论一经披露,网上顿时一片欢呼。
依我看,赵润田先生的潜台词其实是:
“如果我来治理贪污,中国一定不会有贪官。”
显而易见,赵润田先生表面上是在提意见,本质上是在向社会炫耀自己的聪明。
用老子的话来形容,就是两个字:
“自伐”。
然而,这个提议真的有效吗?
9、
我们依然用证据来说话,众所周知:
中国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朝代,是明朝。
惩治贪官最狠的皇帝,是放牛出生的朱元璋。
朱元璋有一条十分严苛的规定:
“贪污六十两以上,必须枭首示众。
情节严重的还要剥皮,然后在空皮囊里填满草,做成稻草人。
放在官府门前,悬挂风干,以儆效尤。”
——《稗史汇编·卷七十四·刑法类》

如此高压的反腐力度持续了十几年,按理说早就应该吏治澄清,一派繁荣了。
但事实恰恰相反,官场反而越来越浑浊了。
比如在洪武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
同一批发榜的进士共有364位,结果当官一年后。
六人因贪被杀,剩下的358人同样无一幸免。
大部分都是戴死罪,最轻的也是流放罪。
——《御制大诰三编·进士监生不悛第二》
所谓“戴死罪”,就是被叛了死刑但依然要办公的官员。
为什么?因为贪官太多了。
抓铺之后,一时半会又找不到替补,不得已只好发明了“戴死罪”。
于是在当时的官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场景:
在公堂上,官员们一个个都戴着脚镣,锁着手铐。
一边审批公文,一边审讯犯人。
等政务处理完之后,再依次进宫,领死谢罪。
10、
据统计:
朱元璋当政三十一年,先后一共发起六次大规模的“反贪风暴”,杀掉的贪官污吏高达十五万。
我们要知道,当时大明王朝的总人口也不过七千万而已。
可是尽管如此,官员们依然像雨后春笋一般。
前赴后继地排着队伸手纳贿,然后再引颈受死。
最后,晚年的朱元璋也只好无奈地仰天长叹:
“吾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没错,朱元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场博弈中,输得一败涂地。

朱元璋的失败意味着:
严刑峻法并不足以防腐治贪。
为什么?
因为腐败是一个国家的整个系统出了问题,贪污受贿只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而已。
就好比发烧,只是感冒以后所显现出来的症状一样。
我们试想:
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如果你只是以线性的思维去解决,怎么可能不撞南墙?
那应该怎么解决呢?
说实话,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宣布说:
他有一种灵丹妙药,只要服下一剂,腐败立马治好。
如果有的话,我们也可以断定|:
他一定是骗子。
11、
因为治理腐败涉及的人性太深了,涉及的层面太多了。
为了研究和对抗腐败问题,全世界的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经济学,还有关于博弈论的运筹学等等等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们可谓是前赴后继,同心协力地向前一步步摸索着。
他们也确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发明了数不胜数的治疗理论。
然而,腐败问题依然像癌症一样屹立不倒,并没有被人类轻易攻克。
只不过目前有一些方法还是证明疗效不错的,比如:
政府信息透明,官员财产公开;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破案效率;
加强媒体监督,提高社会道德;
转变传统风气,转变文化导向等等。
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可以轻易打通的。
缺少了一个环节,都可能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腐败死而复生。
只有不断地完善了这些环节,才能由量变渐渐引发质变,最终让国家走向清廉。
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基因可以直接决定你的智商。
2017年荷兰的一个科学团队通过基因测序,得出结论:
人类的智商大约有50%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且起码是52个不同的基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决定。

其实,腐败何尝不是如此呢?
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可以单枪匹马地干掉“腐败”。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自伐者无法成功”了吧?
没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里缺少一个思维的维度,缺少一套三维立体的思维系统。
他们妄图以二维世界里线性的因果规律,去解决三维世界里立体形的系统性问题,怎么可能成功呢?
12、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无功”的第二层含义:
为什么“自伐者没有功劳?”
13、
就在前几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视频采访节目中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群动物学家,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研究斑马的时候。
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们无法长时间地定向跟踪任何一匹斑马。

为什么呢?
因为斑马的身上都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只要斑马一跑进马群。
在人类的眼睛里,就会变得无法分别。
于是,动物学家们想了一办法:
他们用木棍给几匹斑马染上了红油漆,有的抹在耳朵上,有的抹在屁股上,有的抹在腰骨上。
之所以涂抹不同的部位,主要是为了方便区分和记录。
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这些身上有红色记号的斑马,实在太惹眼了,结果就成了狮子的重点关注对象。
没多久,这些斑马就全被狮子抓住吃掉了。”
这时候,采访者恍然大悟地说:
“我还以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应该跟人类的迷彩服一样,是为了在森林中便于隐藏呢。”
彼得森教授补充道:
“从另一方面看,斑马身上的条纹更可能是为了在马群中隐藏自己。
如此,自己便可以迷惑天敌,不至于轻易被捕杀。”
15、
当然,现在的一些动物学家们似乎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斑马的黑白条纹其实是为了防止马蝇的叮咬。
或许他们是对的,足以推翻上面的结论。
但是,我依然喜欢彼得森教授的这个故事。
前提是,我们不妨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寓言来看待。
它其实蕴含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用中国的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
“枪打出头鸟。”
因为,与众不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所谓“自伐”,不就是一件将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吗?
你一定会问:
“为什么与众不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呢?”
我想从细胞生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16、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体是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
每个细胞都会不断地分裂,分裂完毕后,旧细胞死亡,新细胞诞生。
然后再分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无法分裂细胞就会衰亡。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新陈代谢”。
而人的寿命,就取决于细胞的分裂次数。

科学家们目前的实验观察结果是:
人体的每个细胞,最多只能分裂50次。
但是,有两种细胞除外。
一种是癌细胞,一种是生殖细胞。
也就是说:
这两种细胞,可以无限分裂,没有次数限制。
所以:
癌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分裂下去,最后就变成了肿瘤;
生殖细胞也会不停地分裂下去,只不过是从上一代人的身上传给下了一代。
我们所谓的“代代相传”,其实就是生殖细胞的一种永恒延续。
我们每一代人,本质上只是生殖细胞的一个载体。
打个比喻:
人体就好比是一辆汽车,而生殖细胞好比是司机。
每传一代人,就等于是给“生殖细胞”换了一辆车而已。
17、
明白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癌细胞,使人趋于死亡;
生殖细胞,让人得以延续。
这是癌细胞和生殖细胞的不同点,而二者的相同点是:
相对于其他的那些规规矩矩分裂的细胞而言,它们都是一个变异体。
没错,你可以说它们就相当于是那些被涂上了红色油漆的斑马。
那么,人体内也有“狮子”吗?
有,人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叫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简称“NK细胞”,他的使命就是:
捕杀癌细胞。
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人体,使得生殖细胞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这是人体经过百千万年进化出来的默认选择。

18、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探讨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容不下癌细胞?
你一定会回答说:
“因为癌细胞会导致死亡啊。”
可是如果我再追问一句:
“为什么癌细胞会导致死亡呢?”
你恐怕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你也不必愧疚。
因为整个医学界直到今天,对癌症致死的原因也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定论。
不过,有一种理论是目前为止最值得肯定的。
这种理论认为:
癌细胞由于可以无限繁殖,所以会无限地消耗人体的能量。
那么,癌细胞周围的正常细胞就会“供给不足”,渐渐萎缩,直至衰竭。
就好比在一棵大树下面,小花小草由于吸收不到养分,最终会枯萎至死。

也就是说:
“癌症不会直接杀死人,而是通过对正常器官的干扰和侵袭。
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最终死亡。”
19、
现在你肯定等不及了,心里一定在质问:
“你说了这么多关于癌细胞的事情,跟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吗?”
我的回答是:“有。”
为什么?
因为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
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
癌细胞之所以会遭到免疫系统NK细胞的无情捕杀,归根结底:
就是因为它的能量消耗太大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它就像是一个败家的富二代,并不能自给自足。
等自己的能量挥霍完之后,就去抢夺那些本来属于正常细胞的能量来维持生存。
没错,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为了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能量”。
因为人体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
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切问题的根源,也在于为了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
“资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社会之间所有冲突的根源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
那就是资源的稀缺。
20、
这种冲突:
往小了说就是打架,往大了说就是打仗;
往野蛮了说就是抢争,往文明了说就是竞争。

我们不妨列一张清单出来:
打架是为了什么?
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工作,名声等等;
打仗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争夺土地,矿藏,石油,贸易等等。
所谓竞争,只不过是文明社会不得不妥协的一个结果,只不过是化了妆的打架和打仗而已。
没错,人类所有的争夺,本质上都是对资源的争夺。
如果我们明白了资源稀缺的原理,也就明白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
21、
现在,我们应该就能解释为什么“自伐”的人反而没有功劳了。
因为你的功劳越大本质上就意味着:
你应该得到更多的奖励,升任更高的职位,掌握更大的权力。
如果换一句进化生理学的术语就是:
你应该占据更多的资源。
总算是真相大白了:
凡是“自伐”的人,在形式上就相当于是一匹涂了红漆的斑马,而本质上则相当于是一个变异了的癌细胞。
所以,其他人怎么可能容忍得了你?
而且越是与你相近的人,与你资源的交集就越多。
那么相应的,你们之间的敌意就越深。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往往会栽在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手里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生物学上也是如此:
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几个物种之间存在的资源交集越大,它们互相拮抗的作用就越强。
而嫉妒的本质:
恰恰就是那些占据资源少的人,对占据资源多的人的一种本能的敌意。
所以,同行相妒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人类本性。
比如:
文人之间往往相轻,画家之间往往相贬;
商家之间往往相辱,导演之间往往相贱。
男人往往最嫉妒另一个男人的能力,女人则往往最嫉妒另一个女人的美貌;
为什么?因为相对来说:
能力对于男人是更重要的资源,美貌对于女人是更重要的资源。
当然还有,古代功臣之间往往会互相嫉妒,互相排挤。
你越是有功劳,越是“自伐”。
别人就越是贬低你,越是打压。
最终,你的功劳就在他们的口诛笔伐下,贬值了。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人类社会非常厌恶“自伐者”的存在,就像人体会厌恶癌细胞一样,必除之而后快。
所以老子才告诫说:
“自伐者无功。”

【第六句】
㊣自矜者不长。
1、
先讲一个包青天“巧断牛舌案”的故事:
话说在北宋时期,公元1037年。
包拯去安徽省天长县赴任,职位是县长。
到任的第二天,便有一位叫刘全的农民前来告状说:
“自己家的一头牛不知道被谁割了舌头,请包大人明察!”
包拯一听事发突然,从事情经过来看,实在无从查起。
就跟农夫说:
“反正牛已经没了舌头,命不久矣,你不如杀了牛拿到市场上卖肉吧。”
农夫无奈,只好照做。
过了几天,衙门里突然又有一个叫李安的农民前来告状:
“包大人,小人要举报我的邻居刘全。”
包拯一拍惊堂木:
“所为何事?”

李安说:
“刘全罔顾王法,胆敢私宰家牛。
牛乃耕家之本,按照大宋律例,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死刑。”
——律例具体请参见:《宋刑统·卷十九 》
包拯大喝一声,怒斥道:
“原来是你这个割牛贼!你割了人家的牛舌,现在又想置人于死地。还不速速从实招来!”
李安一听,脸色大变,只好当堂认罪伏法。
2、
你现在看到这里,心中肯定会有疑问:
“这不会是后人杜撰的小说吧?”
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
人物的名字已不可考,可能是假的。
但是情节,目前可以断定是确凿无疑的。
因为这个故事并非来自于《包公案》或者《七侠五义》这些民间小说,而是记载于正史《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以及《宋仁宗实录·包拯附传》中。
并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他的历史著作《隆平集·第十一卷·孝肃包公传》中,也记载了同样的事件。
3、
好,真假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是非的问题。
没错,整个案件其实都是包拯精心设计的一个局。
告状者李安,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
那就是自做聪明。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
先暗中割了牛舌,牛没有了舌头,自然活不长久。
那么,刘全要么承担损失,要么杀牛卖肉。
如果他选择了后者,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告他于死地。
他唯一遗漏的是:
低估了包拯的智力。
然而包大人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所以才故意放出消息,等着他来自投罗网。
所谓的自作聪明,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方式就是“自矜”。
自以为自己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其他人都是枯花一朵,蠢禽一窝。
他觉得自己千方百计才想到的东西,别人肯定不可能想到。
那些“掩耳盗铃,掩鼻偷香”的人,不是怀揣的这种心理去付诸实践的吗?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量身定做的名词叫:
“达克效应。”
4、
什么是达克效应呢?
这是一个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大卫·达宁和贾斯廷·克鲁格共同发现的现效应,全称是:
“达宁-克鲁格效应。”
那么这个效应是怎么发现的呢?这需要从一起银行抢劫案说起。

在1995年,一位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青年人,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
然而没几天,他就被捉拿归案。
当警察审讯他的时候,他死不认账。
警察只好展示出银行的监控录像,麦克阿瑟·惠勒看到后难以置信的说:
“不可能啊,我的脸上当时涂满了柠檬汁,怎么还能看清我的脸?”
因为他曾经听一些江湖朋友们说过:
涂上了柠檬汁,脸就会看起来很模糊,摄像头是拍不清楚的。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这个麦克阿瑟·惠勒肯定智商有问题。
其实不是的,他在监狱里的表现完全是一位正常人。
只是,对于“柠檬汁能代替蒙面”这个事情,并没有验证就轻易地相信了。

5、
当这个新闻报道出来以后,就引起大卫·达宁和贾斯廷·克鲁格的关注和思考。
“难道麦克阿瑟·惠勒的思维漏洞,只是个别现象吗?”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两人合力设计了一个测试实验:
幽默感认知测试。
怎么个测试法?
就是先邀请一些专业的喜剧制作人,对30个幽默的笑话进行评估。
然后再随机邀请65名大学生,分别对这30个幽默的笑话进行打分。
最后比较二者之间的评分,根据评分的一致度给大学生的幽默感认知水平排名次。
实验结果是:
排名倒数25%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一个是低于60%的。
也就是说:
表现最差的四分之一的那些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平均线之上。
当然,这个实验或许不太严谨。
所以两位教授又继续进行了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和语法测试两项实验。
然而,实验的结果完全吻合。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
“越是能力差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越高。”
于是在1999年的12月,他们两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
题目就叫:
《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
于是“达克效应”,从此传遍世界。
其中,他们还引用了达尔文的一句话来做总结:
“无知,比博学更能给人带来自信。”
显而易见:
达尔文口中的“无知所带来的自信”,就是老子笔下的“自矜”。
6、
无独有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也曾提到一项研究:
“90%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
——《思考快与慢·第二十四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
在生活中,起码有40%的司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且肯定是车技最差的那40%。
更有说服力的一项研究,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曾经对829000名美国的高中生做出来的,。
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70%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60%的人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100%的人认为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甚至 6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前10%,2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最出色的1%。
——具体数据请参见: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一编·第二章》

7、
看完上面这些数据,我想你一定会忍不住要惊叹: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表现得过度自信呢?”
而且这些人的认知从本质上而言:
跟状告邻居的李安、跟打劫银行的麦克阿瑟·惠勒真的有什么区别吗?
原来,李安遍地皆是,麦克阿瑟·惠勒也到处都有。
只不过他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才成功地躲过了新闻的聚焦和世人的注意。
那么,这些“自矜者”在生活上是否也会有受到一些影响呢?
答案是:会。
8、
在1999年,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做了一项实验。
在一次期中考试前,他们将一批学生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学生:
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取得好成绩之后,是一种什么感觉 ;
用老子的语言表达就是:
“让他们沉浸在“自矜”的情绪之中。”
第二组学生:
每天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准备考试;
通俗一点说就是:
“让他们不骄不躁,把握当下的时间。”
第三组学生:
没有想象任务,按部就班,想玩想玩,想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实验的结果是:
第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低;
第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好;
第三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介于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
———— 彼得·霍林斯《关于幸运的科学》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9、
原来:
第一组的学生们天天幻想着自己已经取得了好成绩,所以表现出了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自信。
他们既然志在必得,自然在考试前所花的复习时间是最少的。
而第二组的学生们则只是想象了准备考试这个过程,反而起到了一种提醒的作用。
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所以付出了最多的复习时间。
第三组的学生们的复习时间,正好在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
显而易见,这三组学生们的成绩其实取决于他们对考试的态度。
比如:
第一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矜”;
第二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强”;
第三组学生们的态度是“自肆”(随意)。
你看,“自矜者不长”果然应验了吧。
所谓的“自矜者不长”:
就是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某种理想的水平,从而故步自封,停止前进,停止“成长”。
10、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美国心理学家阿什利·梅里曼在《夺魁者:输赢的科学 》一书中就提到过一项实验。
将做手术的病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病人每天想象自己恢复之后的生活,比如参加舞会、出门旅游等等;
第二组病人则每天想象手术的凶险、恢复的过程等等。
结果,第一组病人术后的恢复情况远远不如第二组。
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一个天天幻想已经成功的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荆棘坎坷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的。
一旦他们在“成功”的过程中遭遇到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会自怨自艾,甚至于自暴自弃。
所以他们宁可用幻想出来的“鸦片”安慰自己,也不愿继续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成就自己。”
这,就是一般“自矜者”的心路历程。

11、
古印度佛教有一位高僧叫法就菩萨,他所撰写的《出曜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的宫廷里有人专门捕鸟,捕回来的鸟全都关到一个大笼子里。
天天喂食喂水,精心照料。
如果发现哪一只鸟的羽翼长丰满了,还会随手剪掉,提前扼杀掉它们的飞翔能力。
而且,捕鸟者每天都会挑选几只肥硕的鸟宰杀下厨。
尽管笼子里的生活如此无望和不堪,然而这些鸟只要有吃有喝,就会蹦蹦跳跳,活得有声有色。
但是有一只鸟,它不想苟且得像一只待宰的羔羊。
于是自己每天少吃少喝,节食减肥,收敛羽毛,韬光养晦。
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
它趁捕鸟人不在,纵身一跃,飞出了笼子。

听完之后,你一定会惊叹:
这不是飞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吗?
世界上哪有这么聪明这么有毅力的“肖申克之鸟”呢?
这只是一则寓言而已,什么都说明不了。
其实,你错了。
就在今天,我国的粤西地区依然有一道菜叫百禽宴。
百禽宴的厨师们,基本上都曾看到过几只“肖申克之鸟”,他们已经见惯不怪了。
12、
法就菩萨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告诫弟子们:
不要以为人是万物之灵,就沾沾自喜。
世界上多少众生,其实活得连一只鸟都不如。
别说是涅槃成佛了,试问你们当中有几个人为了成功,愿意给自己的“欲望”瘦一下身?
没有坚持不懈的精进和努力,就妄想挣脱尘世的束缚,逃出三界的牢笼?简直是痴心妄想!
没错,我们有多少人都一直活在“自矜”的幻想之中,从不付诸行动。
就像是笼子里的鸟一样,每天浑浑噩噩,混吃等死。
只等着有一天被“死神”抓在手里,然后一刀归西。
13、
可见,自矜者只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像状告邻居的李安或者打劫银行的麦克阿瑟·惠勒那样:
听从“无知”的领导,盲目行动,最终走向失败。
第二种是像那些经常喝一碗鸡汤或者高喊一声正能量的人那样:
听从“自满”的领导,拒绝行动,最终也走向失败。
怪不得老子要警告说:
“自矜者不长。”

【第七句】【第八句】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首先,什么是余食赘形?
所谓的“余食”,就是指多余的剩饭。
所谓的“赘形”,就是指多余的赘疣。
2、
有一点应该注意:
“物或恶之”的“或”,并不是指“可能或者有时候”,而是“恒常”的意思。
我在《酷说老子》第四章解读“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时,已经注明了这是马叙伦先生的最新考证结果,此处不再赘述。
所以““物或恶之”的意思是:
“天地万物一直都厌恶多余的东西。”
然而,为什么呢?
3、
庄子曾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叫杨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馆住宿,发现旅馆的主人有两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丑不堪言。
但是,这两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丑小妾倍受宠爱,美小妾则横遭冷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哲学家杨朱想了几天几夜,百思不得其解。
只好亲自去向旅馆的主人请教,你猜猜主人是怎么回答的?
4、
旅馆老板回答说:
“那个美小妾自以为是花容月貌,所以天天颐指使气,恃美而骄。
然而,我实在看不出她哪里美;
这个丑小妾自以为是面目可憎,所以常常善解人意,温柔可人。
于是,我根本看不出她哪里丑。”
杨朱听了恍然大悟,回来后告诉身边的弟子们说:
“一定要记住了:
你可以聪明,但不要自以为聪明;
你可以成功,但不要自以为成功;
你可以高尚,但不要自以为高尚;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自以为善良。
唯有如此,你才能无往而不受尊敬和爱戴。”
——《庄子·山木篇》

当然,杨朱先生是说不出这么漂亮的排比句的。
这四句话其实是我揣测了原文的语意之后加工编造的,他的原话是: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后能推掉做好事的名声,你就会受人爱戴。
否则的话,你就相当于是在明目张胆地告诉大家:
你做好事是为了要抢占更多的生存资源和社会资源,比如名声,财富、美色、权力等等。
没错,你亲自给自己涂上了红色的颜料,亲自把自己宣传成了“癌细胞”。
而“癌细胞”对于人体来说,不正是多余的细胞吗?不正是“余食赘形”吗?”
所以,你的后果当然是被“群起而攻之”。
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
“忘掉自己。”
也就是说:
你只有忘掉自己的优秀,别人才会记住你的成就。
5、
我们不妨把老子这几句话用逻辑的推理演绎一下:
自见必然会导致自是;
自是必然会导致自伐;
自伐必然会导致自矜;
自矜必然会导致一事无成。
没错,以上的每一个境界里都包含着一个字,那就是“自”。
所以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你视别人如尘土,凭什么让别人尊你如山岳?
如果你一直想不通这个问题的话,那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你长此以往,是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病的哦。
真的吗?我们用证据来说话。
6、
在上个世纪,奥地利有一位杰出的世界级心理学家叫阿德勒(1870~1937)。

由于他的本职是医生,所以经常会接触一些精神神经症患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精神神经症是一种轻型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并没有严重到精神病的程度。
他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讲过他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精神神经症患者普遍都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比如:
阿德勒有时候会私下询问他们:
“你是否自卑呢?”
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
“没有!”
但同时,也有许多患者会反驳说:
“正好相反,我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要高出一筹!”
——《自卑与超越·第三章》
为什么会这样呢?
阿德勒经过观察后认为:
这些神经症患者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反常,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生怕别人会忽视自己。
所以他们的心理是一种“自矜”的状态:
“我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于是,日积月累,他们渐渐就变成了精神神经症患者。
7、
看完阿德勒的这个发现,我不禁想起了罗素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精神面临崩溃的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其实,我觉得罗素完全可以将“工作”两个字拿掉,即:
“一个人精神面临崩溃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一句话:
幸福的程度,取决你忘掉自我的程度。
所以老子说: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下半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