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教养,是时刻替别人着想
“乘客制止孩子吵闹,反遭家长回怼。”
这是不久前一条引发争议的热搜,视频中的孩子在高铁上大吵大闹,孩子家长言语咄咄逼人。
有个网友的评论直戳人心:
“没有教养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无理演到目中无人。”
别把对他人的打扰当作理所当然,这并不会带给你成就感。
就像一句话所说:
“人最高的情商不是能说会道,而是替别人着想的善意。”
教养往往在细节中体现,让你赢得尊重。
懂得时刻替别人着想,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素养。
01 过度“热心”,是一种伤害
想起武汉“糖水爷爷”遭网暴放弃摆摊的视频,网友的态度让人心寒。
老人被迫回家的背后,隐藏着最残忍的真相。
摆摊17年,糖水坚持只卖2元不涨价,还能免费续杯。
在没有短视频的时代,老人守着内心那片静谧,直言道:
“不图赚钱,喝好就行。”
但家常的味道,在流量至上的网友眼中,就是将善心无限放大的工具。
他们借助网络帮老人招揽生意,美其名曰帮他捧场,让他摊前排起长龙。
却让这种“热心”的帮助,成了一种“找茬式”的伤害:
各种质疑与造谣纷至沓来,打破了老人平静的生活。
有一句话说:
“不要太热心,你的热心可能会给别人带去麻烦。”
过度热心,并不会让他人感到善意,只会让人无法适从。
形式主义的热心,总在无形中刺伤那些坚守初心的人。
站在他人的立场给予帮助,才能让你的热心带有温度。
这让我想起一部公益广告《带饭盒的小男孩》,感受颇深。
小男孩家里很穷,为了融入集体,每天都会带一个空饭盒去学校。
一天中午,大家打开饭盒开始用餐,小男孩局促地走出教室,他并不想让同学发现自己的窘迫。
他在教室外转一圈后,以水充饥,等同学用餐快结束时,才返回教室。
却不曾想,等小男孩回来,他的饭盒里已经装满干净可口的食物,大家依然若无其事地享受午餐。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有同学投来关心的目光,才意识到:
是同学的热心,让自己感受到了爱与善意。
这种恰到好处的帮助,才是最顶级的教养。
正如一句话说:
“帮助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帮助那么一下就是最好的。”
热心具有双面性,既能治愈人,也能伤害人。
用他人感到舒适的方式给予帮助,是成年人的基本素养。
别让你的过度“热心”,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02 越是没有分寸,人际边界越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马克·吐温有次去听募捐演讲,最初觉得牧师讲得不错,打算捐款;10分钟后,对方还在忘我输出,他已经有些不耐烦,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然没进入正题,他决定放弃捐款。
等到牧师结束演讲,募捐的结果却差强人意:颇为不满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募捐箱里偷走2元钱。
这种由于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当我们选择忽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时,往往会让事情适得其反。
任何关系,一旦超出界限,就会失去平衡。
任何事情,一旦没有分寸,就会变得失控。
越是没有分寸,人际边界越窄。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在《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这本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下午,老杨看见自己的朋友对着手机愁容满面,便好心问朋友怎么了。
朋友说,自己的女神把他拉黑了,他有些不知所措。
按理说,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拉黑一个人,等老杨听完朋友一番话,才知道问题出在朋友的口无遮拦上。
朋友的女神发了一张美照在朋友圈,他却毫无顾忌地评论:
“你的鼻子整过形吧?PS太过头了。”
对方愤怒地要朋友学会闭嘴,接着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没有分寸感的社交行为,会让你的人际边界变得越来越窄。
而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总是屡见不鲜:
同一个宿舍,有人总是不经过别人同意,就乱动室友的东西;
别人只是和朋友分享旅游照,有人却好奇心泛滥把相册翻了个遍;
明明只是道听途说,却总有人添油加醋让真相失去原貌。
没有分寸感的人际关系,只会让你与他人变得疏离。
正如作家周国平曾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所谓教养,就是心中有他人,关系有分寸。
不要让自己的言行,越过他人的边界。
凡事有分寸,才是一种难得的教养。
03 真正有教养的人,都懂得替别人着想
有句话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往外看,是往里看。”
看不见的教养,往往决定了看得见的言行。
有教养的人,都懂得替别人着想。
在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感受颇深。
失去工作的何雨,为了生计,放下面子去夜市摆摊。
却不曾想,在摆摊过程中碰到闺蜜逛街,被许久不见的好友撞见摆摊,何雨一度感到尴尬。
她只好解释,这夜摊是别人的,自己只是帮忙照看。
但心细的闺蜜,在摊位上一眼就相中了何雨那款正在出售的奢侈包,并用80元买走。
何雨本有些不舍,但随后闺蜜提出一起吃夜宵,又找了个借口把包物归原主。
这种不着痕迹的帮助,既维护了何雨的自尊心,也表达了闺蜜沉默的安慰。
听过一句话说:
“扒开别人的伤口上事不关己地高谈阔论,是愚蠢的象征。”
真正有教养的人,既能体谅别人的苦衷,也会恰如其分地保持沉默。
常有人感慨生活缺少温情,实际上是缺少对他人的共情。
而为他人着想的人,在哪里都能带让人保持得体。
想起发生在作家富兰克林身上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富兰克林和同事一起下班,刚出大厅,就目睹一位女士狼狈地摔倒在地。
同事本想上去扶对方一把,却被他拉住,躲到一边。
等那位女士迅速爬起来,整理好衣物走出大厅后,他才示意同事走出来。
同事对此不解:平日里富兰克林明明很热心,为何刚才却没有伸出援手,反倒视而不见?
富兰克林事后解答了同事的疑惑,他说:
“没有谁希望他人看到自己的尴尬与难堪。”
真正的教养,不是一腔热情去帮助别人,而是用他人感到舒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贴。
契诃夫说:
“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对他人的难堪视而不见,是一种教养。
懂得替别人着想的人,都是聪明人。
04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地铁上,一个男孩拿出刚买的零食开始吃,于是妈妈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三只小羊一起出门坐地铁,这时,大灰狼也跟着上了地铁,但小羊并没被大灰狼吃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儿子摇摇头。
“因为,地铁车厢里不能吃东西。”
随后,儿子自觉地把零食收了起来。
真正的教养从来都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在言行中体现。
就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
“我们考虑自己何其多,考虑别人却何其少。良好教养表现在我们能把这一事实隐藏起来。”
把教养常挂在嘴上的人,不一定是真有教养;
不动声色伸出援手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作态。
懂得替他人着想,才是最高级的教养。
点个【在看】,愿你心中有他人,眼里有善意,做一个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