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兰州财经大学

《恶意》衍生的校园暴力,厌恶的负能量

2017-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水阿城
你所不了解的恶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爱情。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
不过是恶意罢了

东野圭吾总是在作品中深刻的揭露人性,看似虚构,却真实的令人可怕,觉得平常同学之间的恶意,渗透世界的每个角落,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体现有所不同,拯救孩子的人可以有很多,解恕孩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但是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尚且都不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同样类似的事一直再发生,并且在不断扩大范围,但是也可以确信的事,同样类似的事一直在减少,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关注并努力改变。我们所能够了解到的是,家庭的观念和思想的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成长所倾注的爱的教育的灌注,对孩子的思想性格、对世界的看法以及道德伦理观等等都是决定性的塑造。孩子进入群居生活后,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形成,都来源于家庭的启蒙,这种启蒙教育深刻的影响着他是否能够接受和同学老师相伴的生活,是否能够接纳好的或者不好的自己,是否能够接受知识能够接纳新事物新世界并且能够以新视界去看待周遭的生活,是否能够正确的明白对与错、爱与恨?这些未知都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挫折,那时家庭即是上帝的第一位发言权往往决定孩子的观点,正确的三观培养才能形成合理独立的人格思维。中间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也不尽相同。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而老师又成为了人生中第二位具有上帝发言权的引导者,他们具有孩子此刻胜败荣辱的决定权,他们具有向第一位家庭的申诉控告权,就极大的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性,这种不安的因素致使他们对老师绝无信任,仿佛随时可以背叛。假使家庭此刻也没有绝对安全感,在校园暴力的角逐中他们就会孤立无援。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恶意往往在你不知道的时候

其实如果一群人中有一个比较强势的人孤立你,那么这个群体所有人都会孤立你,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只是如果他们不孤立你,就有被孤立的可能,那时毕竟太年轻,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再往后的长久岁月里,也许他们作为独立人在社会中生活的时候会不经意的醒悟,只是那时已是物是人非,忘却即是救赎。

但是在受害人看来,那是深渊的开始,人性的畸形总会不经意在某个点爆发。
觉得伤害也是理所当然

野野口对日高的这份恶意掺杂着嫉妒,憎恶,是简单到没有理由的看不惯你,也是深刻到你实现了我向往的一切生活的深恶痛绝。

野野口的罪恶行径是看轻自己,被身边亲近的人散发的光芒而成为灰暗的衬托的极度自卑还是过分高看自己不甘心屈于人下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所造成的?也许二者皆有可能吧!

由此看来,野野口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受早期家庭的影响,对日高从深埋的初次印象已然不甚好,而后学生时代校园暴力由受害人变成加害人收到了日高的宽恕和援助,却在加害人的角色当中心理扭曲,却也独自承担着这份罪恶,成年后看着平凡无奇的自己和名气甚高的日高,嫉恶之心和那毫无理由的看不惯引发的这场谋杀,特别是生患绝症后,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不惜代价的从名誉和生命上剥夺日高的一切,一切看似天衣无缝,又巧妙的安排了加贺由对老师的角色绝望转变为官来处理这一事件,作者匠心独具,心思缜密,安排的步步相扣,不冗杂又情节丰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从一般推理视角的角度来看,大家差不多都认为凶手的出现就是终结,但是作者却从杀人动机来成就意想不到的深意,凶手的出现符合了凶手的安排隐藏的是凶手的真正动机,加贺由从始至终的救赎者来揭露显得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从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校2015》中看来,也有老师同学朋友自我救赎成功的方面,从朗读者节目中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描述童年父亲的形象自己读《爱迪生传》的热泪盈眶时不能自已看来,也有家庭的爱的影响,他的感同身受让我想起了曾在ted演讲的美国哈佛女教师兼社会学家Amy Cuddy,相似的情景,所受遭遇的绝地反击都不禁使之潸然泪下,只是感怀,只是理解。

读过作品之后,你再来看看,也许就会对校园暴力想到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