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你慢慢长大
小美今天两岁八个月了,爱哭爱跳也爱尖叫,话超多,有自己的小脾气,有些胆小有些怕生,属于慢热型的孩子。
每个月妈妈都会写小美成长日记,让我们能看到小美的成长,去追溯那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
作为爸爸,除了同孩子一起成长以外,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教育和关爱的反思。 孩子,我要你慢慢长大现在,每个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与众不同的,而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我们却希望他们成为那个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对孩子期求太多,还是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够多从而错过了他们本应迅速成长的阶段?
关乎孩子成长,要说的的确很多,关于家庭关于社会环境关于教育资源等等,而我想就先从学习说起吧。
这里所说的学习并不是微观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而是人在成长阶段中所需要习得的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一种技能。
学习,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在这里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一层次的需求。而分析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也最恰当不过。
生理的需要
对于刚刚进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是生存给了她学习的动力,是她学习的目标。婴儿时期的成长大多从人类的遗传基因而来,环境的影响程度不高。
安全的需要
而当孩子的意识逐渐觉醒,能有初步的感知能力的时候,她为了寻求额外的安全感,比如家人的照顾,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对危险环境的感知,而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而习得趋利避害的技能。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在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下,孩子对于陌生的和新鲜的事物不再恐惧,而进一步希望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孩子当下最需要习得的本领,而与家人的互动,对家庭概念的认知,对快乐的感知是她继续学习动力的源泉。
尊重的需要
在有了一些稳定的社会关系后,孩子也开始寻找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从而对确立自己的位置有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是对尊重的最直观感知。
自我实现的需要
说实话,孩子太小我并没有感知到她这方面的需要。应该至少要在上小学或是更大以后,这方面的意识才会逐渐清晰。
虽然需求层次理论忽略了成年人对需求的跨越性,但我想用来分析孩子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过程还是比较吻合的。拿出个需求层次理论,我想说的是,在引领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正考虑到了孩子的需要呢?还只是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刻意的要求她们去掌握那些当前并不理解或并不需要的东西呢?
虽然我们这一代家长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体系,从事着那些和上一辈比看似高大上的工作,但从看待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善。身边着急的朋友们早早的给孩子报了早教,报了游泳,一开始上幼儿园就急着上个舞蹈学个乐器,多认识几个字多背会几首诗,也许都会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成为别人说的别人家的那个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她真的享受这一点吗?
孩子,我要你慢慢长大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中的第一章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就提到过,那些最终在某行业享有成就的人,看似无可比邻,普通人难以企及,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既定规则的受益者罢了。
比如他通过数据分析了加拿大冰球职业选手从上学起到进入职业队参加比赛的记录,发现选手中生日集中在1月-3月的比重占到40%,之所以能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在上学时同一年度出生的孩子会分在同一组,因此在孩子9岁至10岁进入到冰球训练时同一组的孩子年龄差距最多达到将近1岁,入选的孩子中,出生于年初的那些人身体的发育程度比出生在年低的要强很多,而训练和比赛也反映了同样的结果,但这些因身体素质表现优秀的孩子更容易被认为有运动天赋和发展前景从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多晋升到高级球队的机会,就这样一步步迈向了职业球员的顶峰,但这却是由一个既定的无意的规则引起的。
从另外一方面,科学也证实了在早期因为获得了比别人多的技能而感觉更优秀的孩子,小的时候在众人羡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而其它人随着正常的学习也获取那些知识技能的时候,本身感觉优异的孩子可能就不会那样的突出了,这时对于孩子心态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晚学了几天而严重的多。要不就是一味的赶超,就像今天的K12教育,孩子们学的永远是比学校教育难度更高的,而却有可能忽视了孩子其它方面的成长,而后期是否能有所成就,更多的是由外界环境与孩子自身的条件所制约,强加在她身上的技能有可能更多的是在分散她的时间和精力。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早人一步并不能比别人取得更好的结果。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合的事学适合的知识,是家长应该认识到的。所以,我更希望小美现在就像个孩子一样天真和快乐,懂得和爸爸妈妈共同组成家庭,懂得与家人在一起能得到庇护,懂得自己的正当要求能得到尊重得许可。
所以,我的孩子,不要急,我们要你慢慢长大,待到山花烂漫时,看你的微笑。 孩子,我要你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