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认知的扭曲和知识的匮乏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于认知。比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采取的行动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不一样。
一个人认知的层次,局限了他说话的内容。认知层次底层的人,说话少自己的见解。除了聊聊吃喝,对男女的那点事情感兴趣。如果你跟他聊人生哲学和未来想法,他一脸嫌弃你。因为他觉得你聊的思想类的事情,是在跟他显摆。
认知层次高层的人,他说话总让人很舒服。使别人不知不觉中,对某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也就是说,认知层次高的人,往往左右着认知层次低的人。
其次是认知思维的高低,正如,山脚的人只懂得感叹路边野花的芬芳,却无法感知登上山顶那群人所览壮阔之景,触巅峰云海的惊叹之举。
人类的认知,就像是倒立的金字塔:越趋于底部,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世嫉俗。
越趋于上端,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旖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深入解剖人类的认知:
最底端,只知好恶;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初级认知,突破对于事物认知的局限性;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
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
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中级认知,对于亘古不变的人性的认知与心态。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
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
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最高级认知,对于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原,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快乐无边的心灵自由,与以慈悲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进一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拥有财富的人,都是敢于对理想付出行动的人,激发对于智慧的探索,从而满足需求
不固步自封,将书本上的知识,依附于实际行动之上,将会打开新的视野;
遵循人性发展的规律,提高对认知思维,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格局。
胸中藏有大志的人,往往是一个很自律的人。自律的人,既可怕,又可敬。如果是伙伴,你要跟他学会律己;如果是对手,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自由的本质不是放纵自己,不是无所不为,而是自律之后的舒畅,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为什么要自律?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一个自律到骨子里的人,看上去大多是无趣的。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那里看书;在别人享用着美食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周末的时光,很多人慵懒地睡到中午,他依旧雷打不动的早起、跑步、看书、工作...
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
但真实情况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
如果你总是随心所欲,讲究及时行乐,不知道努力,别人玩你也玩,别人努力你还在玩,依旧放纵自己。
那么如此不自律的你,现在看似是自由的,但你会发现自己越活越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资本。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
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是看不出来,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终将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量变足够了才可能促成质变。这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律的原因,和梦想沾不上边,就是简简单单地为自己以后能真正自由一点,身体和人生都自由一点。
是啊!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
所有优秀,背后都有苦行僧般的自律。说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坚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险峻的高山,越临近山顶,能够咬牙坚持往前走的人越少。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懂分寸,知进退!我们的人生其实是一条不规律的抛物线,喻示着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这就是命,该遇到的劫难一样不会少,该遇到的幸福也一样不会少,它们就在人生的明天翘首期盼等着你。
命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但是运是可以改的。怎么改运?去算命吗?不,你需要懂得一种人生知进退的智慧,什么的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都是有讲究的,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是这个道理,人在不同的阶段要懂分寸,知进退。该进不进,贻误时机,该退不退,铩羽而归。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战场,只有懂得进退才能面对着命运的捉弄。简单来说,你是个明白人吗?所谓的明白人其实就是头脑清醒,不干傻事,明白事理的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上等人揣着聪明装糊涂,但还有一种人揣着糊涂当聪明。
上等人装糊涂;学会观察:世间无奇不有,眼观耳闻明辨;学会改变:改变别人不易,改变自己优先;学会糊涂:揣明白装糊涂,睁只眼闭只眼;学会慎重:综合思量全盘,不该干的不干;学会克制:冲动容易被动,克制可以减缓。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太清醒的人,容易烦恼。凡事太过较真,烦恼无处不在;而糊涂的人,不知如何计较。我们喜欢仰慕着别人的幸福;乍一回首,发现自己也被别人仰望着、羡慕着。
中等人装实在;为人不怕太憨傻,就怕太狡猾;说话不怕太刁钻,就怕太虚假;做事不怕太愚笨,就怕太耍滑;交往不怕太现实,就怕太奸诈。真诚的人,到哪都有人夸;虚伪的人,到哪都有人骂。
一个虚伪的人,尽管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外不相契合,烦恼一旦升起,又不知怎样处理!一个人要当圣人并不简单,做凡夫反而更加容易。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面对一切,天然心无惊骇,可以安定地迎向人生中的横逆与曲折,才是一位实在的勇者。
下等人装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外露自己的聪明。如果对方很聪明,你一定不能表现得比他更聪明;如果对方很笨,你也一定要装得比他还要笨。这样,对方才会真心接纳你,喜欢你。
聪明人往往忘记了高贵的头颅也是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动,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适当的“傻”,如同恰到好处的“自卑”,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参透人生,难得糊涂;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
世间万事,唯糊涂最难。有些事,问得清楚便是无趣,连佛都说: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所以有时候,难得糊涂才是上道。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
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它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安稳自然。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佛教文化里说:“菩萨下位不知上位,凡夫自位不知他位。”人都是各有其位置的,因这个位置而安立自身,却同时为自己划定了“边界”,局限性就是这么来的。下位不知上位,就是层次、境界上的边界;自位不知他位,就是格局、视野上的边界。
韩寒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说的是自己感觉自己台球打得不错,一次有机会和九球天后潘晓婷打球,就以为虽有实力差距但自己还有一线机会,结果一晚上都在开球,因为开完球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潘晓婷一路把球全部打进洞。又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因为自觉足球踢得不错,也在校内比赛、上海中学生赛中拿过冠军和四强,于是以为“我护球很像梅西,射门很像贝利,曾经一度觉得可以去踢职业联赛”。
结果高中二十岁时参加了一场比赛,己方集结了上海各高中校队优秀球队的优秀球员,“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杨浦范巴斯滕、静安巴乔”等等,韩寒自己是“金山齐达内”;对方则是一支上海职业队的儿童预备队,都是五年级左右的学生,所以韩寒他们赛前商量着要对小孩下手轻一点;结果上半场仅20分钟,便被对方狂灌20个球,20:0,对方教练中止了比赛,因为怕影响小学生的心智健康。
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差距,专业所达到的高度,其实根本是业余所无法想象的,哪怕你是业余高手。这也是下位不知上位的朴实展现,真正展现正是那些圣人大德所达到的修行高度、深度,也是我们这些业余修行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而我们却以为自己可以靠近,甚至以为自己懂,张嘴就能来,都不知道什么叫敬畏。
估计很多人也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吃不饱饭的农民,跟人吹嘘皇帝的生活:天天吃馒头。这又是自位不知他位的朴实展现,今天所谓“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说到底,一切边界都是精神的边界,阅历和环境只是助缘而已。比如,贫穷可曾限制了庄子的想象力?可曾阻碍了颜子的层次?
探究起来,人所有的困境,其实都是一种边界困境,就是边界困境造成了人所有的低级愚昧;所有的低级愚昧都是因为存在着一个边界,而你突破不过去甚至看不到。再比如,往大了说,人生的边界就是死亡,人的一切如果能真正以这个边界考量,所谓向死而生,活着的状态便会全然不同,一定不会再那么执迷,一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执著。
事实却是,人都会死,这谁都知道,但也只是知道而已,我们不能真切触摸到这个边界,更谈不上望向边界之外,跟突破过去更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能悟道的大德,都是“生死心切”,他们称悟道这件事叫“了脱生死”,他们要明白的事叫“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就是因为他们真切触摸得到这个边界,这就叫根器,因此能望向边界之外以及突破过去。
往小了说,就像如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错位教育,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以成年人身处社会的标准要求孩子,那也正是源于不能突破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边界,所以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和着想,不能为孩子做真正具有意义的着想和引导。父母子女间是如此,夫妻间、朋友间、同事间、领导下属间等等,也都是如此。
所以人一生的开化和提升,首先就是真正看到和正视这边界的存在,然后要努力望向边界之外,最后才能具备突破边界的可能和希望。那么要怎么做呢?
下位不知上位,这可以称为“内边界”。突破内边界的要害,在“第一念”。因为第一念才是先天——边界之外,一旦落入第二念便属后天——边界之内。这第一念和第二念是什么意思呢?
譬如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事时,会有个当下反应之意,这就是第一念,是一种直觉和洞察;但很多时候又会“转念一想”,这一转念就成了第二念,属于思虑分别。举个例子,街上遇到倒地老人,随之生起的帮扶之心,便是第一念。可转念一想,这是不是讹人的?这就落在第二念。
人最开始都是遵循第一念的,这就叫初心尚在、本心明白;阅历的事多了便都遵循了第二念,这便叫忘了初心、失了本心。你肯定会问,现在讹人的太多了,万一真被讹了呢?所以第二念才是对的。那你再往长远了看,这种互害模式的现象多了,慢慢大家就会明白这样对谁都没好处,舆论伦理也会声讨和压制,政府也会出面规范和保障,慢慢还是会导向第一念上来,那么最终哪个是对的呢?
所以最长久的路,就是最合于道义的;真正的宏观,就在当下的道义判断里;这是一大玄机。
所以最终人要遵循的还是第一念,这就是先验所在;只是少不了智慧的加持,这便是经验的价值。最终应该是一种先验和经验的结合,方式就是经验服务于、围绕着先验,这样就能既不失初心本心,也不失智慧聪明。
譬如讹人成风时你还是不管不顾地去扶,那只能叫愚蠢;而现在有些人已经学会了先拍照录像以保留证据再去扶,就是很好的表现。总之第一念才是本,一定不能昧了这个本,不能两全时也要优先照应这第一念。第二念必须是第一念的展开和辅助,而不是独立运作,才是无咎的,才称之为智慧而不是机巧。出世与入世,道德与谋略,便是从这里归一。
第二念涉及的其实就是认知,只是认知是有“根”的,它有一个源头和出来的地方,这里就是第一念。而人都是始于认知终于认知,却从来没有审视过这个根在哪里,所以认知本身就是内边界所在。因此边界恒在,众生恒迷,而无法实现突破过去的开悟见道。因为第一念就是天道、佛性,直下所现,才是本体所显。打破这个内边界,便是由下位升于上位,破一分便上升一分,居上位才能知上位。
所以禅宗修行之本,就是息念,所谓“不须求真,唯须息见”,息的就是第二念,契会本来的关键就是“决定不流入第二念”。息念所归复到的本来觉照状态,就是第一念之土壤,禅是土壤之学。运用第一念最直接明了的,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良知对是非善恶的当下判断,便是第一念之种子,心学是种子之学。而种子本是长在土里的,土里自然就有无量种子,一切只看有没有因缘触发;有种子就能进入土壤,有土壤就能生长种子,禅与心学的别与不别,不过如此。第一念,同时就是土壤和种子,最终奥妙是在“同时”上,这要自己体认。
我们怎么归复到第一念,禅与心学也正是两条直通究竟的路。此外我这里还有个“密法”分享给大家,就是多反问自己,常自己问自己——心中有大疑惑时,遇到深困境时,陷入缠缚不得脱身时,东冲西撞走投无路时……不思虑不思考,就问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对的到底是什么?……让你自己的心自己给出一个答案,若没有给出就更精诚静心,接着再问,一再追问,直到给出。
因为这个答案就是第一念的答案,你思虑出来的则都是第二念答案。人们都以为我就是我,古圣则明白告诉我们这个我其实是五蕴、天人和合而成,这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道家儒家说神明在自心中,佛家也说佛在自心中,所以这样自问,便正是以凡人之身而参问神佛、聆听圣谕。
自位不知他位,这可以称为“外边界”。突破外边界的要害,在“破常规”。前段时间曾有个关乎人类智力尊严的大战,便是代表着人类智力高度的世界顶级围棋高手,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对决。先是韩国传奇棋手李世石对战阿尔法狗第一代版本,结果是2:1,李世石只赢了最后一场。后来是当今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中国的柯洁,与阿尔法狗第二代版本的对决,结果柯洁以3:0惨败。到第三局时,柯洁竭力想维护最后的尊严,而下到中场却突然情绪失控冲到休息室痛哭,叫喊着“我赢不了,我做不到,它太完美了”。两场对决,李世石的一胜和柯洁的失控,则都是源于发生了同样性质的事:李世石在第三场中场,下出了不但人类棋手不会走、阿尔法狗也不会走的一着,阿尔法狗是基于学习而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它是经验主义的,这下它就懵了,接下来昏招连出,李世石由此取胜。柯洁的遭遇则是反了过来,第三局棋至中场,是阿尔法狗走出了一步他根本无法想象的棋,所以他才崩溃了。
这非常鲜明而惨烈地告诉我们,智力本就是有局限的,因为它是经验主义而遵循常规的,智力的高低不过就是经验的多寡和常规的宽窄,仅此而已。这局限的边沿,便是外边界。即使阿尔法狗走出了柯洁无法想象的棋着,那也是它的经验和常规边界大于柯洁而已,而不是它像李世石一样,靠的是承接自天地的灵明。后来柯洁在一次演讲中提到,阿尔法狗第三代版本出来后,与狂虐柯洁的第二代版本又下了100局棋,结果是100:0;智能如此进化速度如此,要真有这种灵明,世界还是人类在主宰吗?这个无边界的、超验的、能够打破一切常规的灵明,或者说终极智能,才是人之智慧真正的尊严所在。而不在经验和计算,这点人注定是比不了人工智能的,就像人的计算能力不可能超过计算机。而围棋本就是经验和计算的游戏,所以柯洁输给阿尔法狗,并不丢人。世事如围棋,要明白要开拓的是围棋艺术,而不是围棋技术。
如何打破这个外边界呢?李世石的赢和柯洁的崩溃也已鲜明而惨烈地告诉了我们,正是打破常规。从计划好、计算好,转向不靠计划、不依计算,而要能灵光一闪、打破超越。所以易道最为精深博大、复杂全息,“与时偕行”正是其根本主旨,“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是其根本宗旨,变通的内核就是打破常规,适应只是结果,变和通乃是因果关系。只是这是理想化的大成状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惯性太大,定势太强。但至少要学着走走自己平时不会走的棋,至少要有意识地去这样训练自己,要努力去求变,不断提高自己的破局能力。在求变之中把自己逼出个灵光一闪,则是最好的准则和依靠。说白了就是要学着“出格”,学着做个出格的人,学会做些出格的事,但在做之前要能先接收到其中的妙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都是有关的思维工具,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到、用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得先要使劲逼自己求变、再以逼出灵光一闪为准则这两大根本要点,它们不是乱用的,不是逆个向、发个散那么简单,否则只是胡来而已。
总之,人的格局便是这么大起来的,视野便是这么宽起来的,如李世石,成败往往系于此处。更重要的,如此你才能活得更有滋味,你的生命才能更宽广。灵明发显深了,共情通感能力也会跟着强;可能性发掘多了,就更能理解和把握世事他人的复杂性;于是自然就能由自位而知他位,包括他人、他事、他境,必须在这通而为一中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只说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是很难做到的。
而内边界之破,正是外边界之破底下的灵明不昧。外边界之破,正是内边界之破顶上的万寿无疆。内外双运,事半功倍。有边界曰低级,破边界曰高级,无边界曰超级。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得异常固执。
比如,一个女孩深陷感情骗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骗她,但女孩子却固执地认为男孩是真正地爱她,任凭外人怎么说,她都不会改变主意,甚至认为别人在不怀好意地破坏他们。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他却认为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用,遇到事情还得靠钱、靠关系、靠运气。
于是,你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等你们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地喊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固执的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不懂呢?”
前几天跟一个伙伴交涉某个问题,他提出来说一项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先别着急,等我查一查。
当我告诉他数据不对并非是设备运行不正常,而是因为那个时刻正好有工人在检修,同时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把检修记录发给他,并指出了几项可能性的因素,但无论我怎么摆事实说明,他都认定了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得口干舌燥却又气愤难当,分分钟都有想把电话摔掉的冲动。
等冷静下来之后,我便想他为什么这么固执?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能力,当发现这种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设备故障,任你怎么拿证据去给他看,他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的看法。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我想说的是,固执在此并非正向的执着、坚持原则,而是当你面对不同意见时,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
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执拗,而这时,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
也有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张扬自我的个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执了,那是不是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棱角当成了个性,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有些阻碍成长的棱角是应该被磨平的,使自身变得更加圆融,但这不影响你个性的形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执阻碍了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当你的认知能力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
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你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我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是金钱。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于是一段时间后,当你返过来再看自己做的对策或者思考时,往往还会补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你又进步了,你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是学不尽的,你没法固执起来,只有谦虚地走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物,反而很谦虚。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因为认知能力低,个人视角太小,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所以表现为固执,又因为如此固执,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
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缺少反省能力,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当你固执己见时,不妨提醒自己,也许你的固执里,其实藏着低水平的认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