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起孩子差异就很大,为什么底端孩子的父母仍有过高的期望
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很诧异的,再加上下面的问题补充,更加觉得现代教育理念还普及的不够。
期望值合理的只有最优秀的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其他人都过高,甚至抱有和最优秀的孩子一样的或是更高的期望,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明明能有出息的孩子就几个,大多数会归于平庸,老师这样哄着他们累不累?
其实认清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三个前提,就会知道,持有这样观点的父母错的有多离谱了。
1、将来有出息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开始就表现优秀的孩子;将来平庸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表现一般的孩子。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只有优秀孩子的父母才配拥有。
3、在幼儿园表现一般的孩子,可以自我成长,成为将来社会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
没有接触过一点哲学的人在当了父母之后,都会频繁改变自己是否相信决定论的信念。
如果自己的孩子优秀,那么会倾向于相信决定论:优秀的孩子必定有一个好的未来。
如果自己的孩子一般,那么会倾向于排斥决定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即使孩子现在一般,将来可能也会有出息。
所以在决定论的问题上,如果摇摆不定,却又片面的相信将来有出息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开始就表现优秀的孩子;以及相信将来平庸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表现一般的孩子。这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结果。
贫穷痛苦不是生活的枷锁,生活最怕的就是没有希望,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光有一躯壳,却无视周边的世界。
而越是一般的父母,在孩子发展这一问题上,越会相信孩子将来有出息。
因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没有寄托,也没有什么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不现实,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唯一希望,这一希望支撑着他们相信将来生活会更好的信念。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配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不过在现在文明和教育发展的同时,这种愿望应该逐渐弱化。
父母应该拥有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的愿意和希望。在实现孩子愿望这条路上,父母最好做一个彻底的引导者,而不是期待者。
最后,老师之所以既要关注学习好的,也要关注学习不好的,是因为对社会贡献很大和破坏很大的,都是学习能力好的人。
而学习好不一定意味着人品好,学习差也不意味着人品差。
即使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智力教育,但在道德教育上,如果一个学生不受引导,无论学习好坏,都有很大可能发展成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年。
况且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孩子占据了大多数,他们也是将来维护社会和谐、遵守社会秩序的主要群体。
因此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而一个优秀的老师却是将自己的学学培养成一个优秀(为社会做巨大贡献)的遵纪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