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美味小吃
离春节假期越是接近,就越是想起家里的场景,比如美食。
中国的八大菜系并没有豫菜,但是每次打电话都跟妈妈撒娇想吃这个,想吃那个。反正在我眼里,八大菜系固然好,却都没有豫东平原的美食更有味道。
这里的味道不止是味蕾的,还有时光的。
01 水煎包和胡辣汤
水煎包和胡辣汤是豫东平原早餐的绝配。
小时候并不能随时吃到这两样,大部分只有在赶庙会的时候才能吃得到。
春风吹绿柳芽的时候,有三月二十八的庙会。最喜欢走乡野小路跟着大人们去赶庙会,一路上绿油油的麦苗、缤纷的野花、波光粼粼的小河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除了春天的这个庙会,每月的初一、十五有鬼修城庙会,去听戏、还愿、采买物品、吃各种小吃,也是极为热闹的。
庙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依然抵挡不住包子放在平底锅上被油煎着发出的“滋滋”声音。煎的焦黄焦黄的包子,又带着明晃晃的油,色泽太过诱人。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口感特别好。
只吃包子有点干巴巴的,再来一碗胡辣汤就更好了。红薯粉、薄豆皮、香菜,都是很平常的东西,偏偏能调出酸酸辣辣的只属于河南的胡辣汤的味道。
上了高中以后,项城一高附近的月牙街有一家早餐店的水煎包和胡辣汤尤为正宗,可惜每次早自习下课时间都不够去吃。
毕业外出求学和工作后,在外面总也找不到正宗的水煎包和胡辣汤。每年回家路过县城,总要打车去月牙街吃一顿水煎包和胡辣汤的早餐。这么多年,好像还是那个老板,还是那个味道,这些足以治愈旅途的劳累和奔波。
河南的美味小吃02 凉粉
凉粉在河南有两种做法,凉拌的和热炒的。
夏天的时候适合吃凉拌的。倒扣的脸盆状的、白亮白亮的凉粉,像果冻一样,被卖凉粉的阿姨用一种类似漏勺的东西,挖成细长的条,浇上蒜汁、醋、酱油等,拌一下就可以享用了。
用筷子夹一条凉粉,滑滑的,凉凉的,cu溜一下子便进了嘴里,酸酸辣辣的口味让人回味,也最能解暑。
冬天,卖凉粉的会带上炉子和平底锅,把凉粉切成正方形的块,放在平底锅上翻炒。有顾客的时候扒开煤火迅速炒一碗,没有顾客的时候堵上煤火只保温,坐在炉子旁,悠闲地跟隔壁摊位的老板侃天侃地。
像我这样的吃货,每年春节过年回家只要遇到卖凉粉的,先吃一碗热的,然后,再吃一碗凉拌的,即使在隆冬。
河南的美味小吃03 毛鸡蛋
以前小鸡孵化失败后,为了不浪费,可以顺势做成毛鸡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有人专门做毛鸡蛋。
有些毛鸡蛋已经是成型的即将破壳的小鸡,有些是孵化程度比较低的白蛋。
毛鸡蛋可以油炸后滚上椒盐,也可以直接水煮,放上八角、茴香、辣椒等调料,也是很美味的。
小时候和姐姐、弟弟一起赶庙会,我和姐姐买了毛鸡蛋撕着小鸡的腿就开吃,洁癖的弟弟看着有很多毛的快成型的小鸡,一边一脸嫌弃地一点一点择着小鸡的茸毛,一边对两个姐姐的重口超级不能理解。
04 麻糖
麻糖是用买来的糖坨(也叫糖瓜子),加热变软以后,撒上炒熟的芝麻,再像和面一样和匀,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像面皮形状,最后切成长条,趁着热度没散去,麻糖还可以拧一下凹个好看的形状。
糖坨是怎么来的呢?具体的过程我也不记得了,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糖,我只记得用黄澄澄的玉米,在温暖的糖房历经揉搓,最后做出来了白白的烧饼形状的糖坨。据说糖坨还是做我们平时吃的糖的原材料。
言归正传,做好的麻糖在寒冷的冬天很快便会被周围的低温冷却,从而变得坚硬。
咬一口,有芝麻的香,又香而不艳;有糖瓜的甜,又甜而不腻,还有麻糖的酥脆,吃一个便停不下来。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贡品是一定要有麻糖的。传说,人们把又甜又黏的麻糖敬献给灶神,希望能粘住他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情景禀告给玉皇大帝,以免来年有饥荒,期盼一个丰年到来。
河南的美味小吃腊月二十三也是小年,这一天一过,年味也愈发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