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 外重者内拙

2023-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YangSiR说

【文 / YangSiR说事-23.10.08


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篇短文。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得一团糟。现代医学称之为“目的颤抖”。

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是,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的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人生岂能无目的?但如果目的性太明确,做事的指向性太强,那就成了一种势利

人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外在条件却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虽然外貌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品德、才智和内在素质,但在人际交往中,外表所带来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觑。

许多人拥有完美的外貌和体型,身材高挑,五官分明,赢得了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他们的情商、智商和人格魅力却让人怀疑。这些人往往相信“长得好就足够了”,忘记了在人际交往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的能力和品格。

而与此相反,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其实大都是内在修养和品德素质极高的人。他们虽然不具备出众的外貌和身材,但他们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待人接物,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诚意和友善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品质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更多地赢得别人的好感。他们相信“人无完人”,因此他们不仅能够自我约束、克制,而且能够包容他人的不足。

……

在以貌取人的现代社会中,“外重内拙”的现象早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的成年人,我们应该更注重自身的素质,包括在心理方面的洞察力和人格魅力的培养等方面。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内在修养,以应对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情景,经历各种挫折后才能真正成熟。

在与人交往时,虽然外在条件对于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出众的外表,更要有内在的魅力和真善美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内外都称得上是优秀的,那么他的魅力就会更加无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克服“外重内轻”,以内在的强大来反衬外在的光鲜。不要因为面对的人那靓丽的外表而膜拜、追捧或者是鄙视、轻视。我们要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并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涵养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个体差异,用宽容和接纳去打开不同的情结。

外重者,内拙。”一切只因为,“想得太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