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日本

中美总是呼吁“创新”,而日本坚持的却是......| 漫步日本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13人  f6f08c524ae4

01

“咔咔咔!”一声巨响,眼前的加工机床在冒出了一阵白烟之后,停止运转了。

加工部的同事们听到响声,一窝蜂地围了过来。

“怎么回事?程序又调错了吗?”

“这个月你好像弄错好几次了啊!”

“哎!去通知课长吧!这下又要返工了!”

......

从组装部调到加工部,已经将近一个月了,那天是我第三次把加工机床给弄出毛病了。

几近崩溃的我,心已经提到嗓子眼。向大伙举了个躬,说了声抱歉,摘下已经被油污沾满的手套,向课长办公室走去......

02

“翅膀君,怎么愁眉苦脸的?”课长问道。

“课长,我......我又闯祸了。我又把加工机床给弄坏了......”我低着头,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

“都按照操作手册上的步骤调试了吗?”

“是的,每一步都是按照流程操作的。只是因为今天的工作量比较大,预热时间稍微缩短了两分钟。”

“好了,原因找到了。就是这两分钟!”

“什么?不会吧?两分钟就能出这么大的问题?一定是机器本身的毛病。”我实在不敢相信。

课长笑了笑:“好,那明天下午,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客户的生产车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03

第二天下午,课长驱车与我一同前往客户的生产车间。他们的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高达60%,行业内第一。

打开大门,踏入车间的那一瞬间,熟悉的铁器敲击声与机器的运转声,相互交融,完美协奏。

在工厂的这些年,这种美妙的“协奏曲”是我最难以割舍的回忆。

“翅膀君,你看这里。”课长忽然叫住了我,指了指离我们最近的一条加工线上员工们的操作流程,说道:“发现什么奇怪的事了吗?”

我目不转睛地盯了几个来回,突然一惊:“居然最后怎么没有检验?”

一般来说,机械元器件的加工最后一定是要进行尺寸、重量、硬度检验的,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不出差错。

可是他们居然最后都没有检验?这在搞什么飞机啊?难道是怕被我们看到什么企业机密?怕被学了去?

课长在一旁解释道:“他们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没有检验,并不奇怪。因为之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经严格把控过了。

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尺寸自然不用说,还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加工材料的软硬程度、刀片的磨损程度等等。而这每一步的流程,都是必须要遵守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差错。

这样才有最后无需检验的底气。

04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结果决定论”、“结果高于一切”的说法。

似乎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也就无所谓重要与否了。

真的是这样吗?

结果,是由许多细小、复杂、多变的原因与过程组成,一心想要改变结果,无论想尽什么办法都无济于事。

我们需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改变形成结果的过程。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看上去毫无破绽的一句职场鸡汤,其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解决了这次的问题,下一次问题依然还会出现。

这个月的业绩没有达标,再怎么死盯结果、狠批下属也没什么用,下个月依然如此。

如果把眼光放回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是因为指标定得太高了吗?是因为业务员自身有什么别的原因吗?还是因为这个月是淡季,客户把钱包抱得太紧了?......

回到过程中分析原因,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

05

大多数中国、美国的公司喊的口号是“创新”,毕竟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而在日本公司,最经常听到的词是“改善”。

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论是管理层的领导,还是一线员工,都可以随时随地提出改善方案。如果建议被采采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奖励。

每周星期三,是我们公司的“改善日”。

每个部门都需要填写一份详细的改善表格,并由其部门中的一位员工向公司的管理层发表提案。

当然,提案不是嘴上说说,听完就算。而是将通过的提案在领导的督促下开展执行。

这可是关系到年终奖,大家都卯足了劲呢。

所以,常常看到许多员工下了班之后也愿意留在车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细寻觅需要改善的地方。

06

一点一滴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巨大的变化,也正是通过每一天对过程的微小改善聚集成的。

没有“完善”,只有不断的“改善”。

就像那句经典的台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样,烙印在每一位员工的心中。

每一次的改善,形成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并严格遵守,才是质量稳定输出的保障。

从那天之后,我的操作就再也没有失误过。


作者:翅膀哥。日企外派买手,日本优质文化传播者,中日友谊的桥梁。为你提供外贸咨询代理,中日英翻译服务。微信公众号:凌空展翼。个人微信号:翅膀哥(wings07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