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成语19丨苏轼之“相顾无言”:东坡和他的女人们(上)
【成语1】相顾无言
【释义】顾,回头看。彼此对看说不出话。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成语2】不时之需
【释义】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成语3】玉骨冰姿
【释义】像玉一样的骨骼,如冰一般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白净美的体肤。
【出处】宋·苏轼《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北宋时,眉山县和青神县同属眉州。青神在眉山之南,有岷江穿境而过。在青神县的群峰之中,有一座名为中岩的小山,山中有一泓池水。池水十分清澈,里面的鱼儿也颇有灵性——岸边的人只要一拍掌,鱼儿便会争相跳出水面。
这天,那个名叫王方的教书先生,想给池子征集一个好名字,他就把中岩附近的才子都请到池边来,征名的同时顺便也选个女婿。
王先生的女儿叫王弗,当征名活动开始时,她也在家里为池水想名字。
王先生最终选定的池名是“唤鱼池”,获胜者是苏轼。当王先生回家给女儿报结果时,王弗笑着拿出自己写好的名字,竟然也是“唤鱼池”。
不久,十九岁的苏轼就与十六岁的王弗结为了夫妻。
婚后,小夫妻心有灵犀,恩恩爱爱,甜蜜生活自是不必言说。两年后,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跟着父亲苏洵一起进京赶考,王弗留守在家照顾婆婆程氏。次年程氏去世,苏轼回家奔丧,一年后再回京时,王弗随行。
此后,无论是苏轼在京城准备制科考试,还是到凤翔府走马上任,王弗一直陪伴在苏轼身边。可惜,好景不长,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刚回京四个月,王弗就去世了。
回想两人共度的这些年的时光,回想起王弗生前的好,苏轼每每会黯然神伤。在担任凤翔府签判期间,家中来客不断,苏轼招待客人时,王弗总要站在屏风后面听他们交谈,据此分析来客的品行和动机,等客人走后,王弗再提醒苏轼哪个可交、哪个不可交。苏轼在之后的交往中,王弗的判断总能得到验证。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在京去世,苏轼和苏辙在护送父丧回乡时,也把王弗的灵柩一块运回了眉山老家,安葬在母亲程氏墓侧的小山冈上。苏轼还在王弗坟墓的周围栽植了许多松树。
又过了两年,苏轼有了新的伴侣——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再婚没多久,苏轼就带着王闰之去了京城。
在随后的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王闰之就随着在宦海沉浮的苏轼南北辗转。
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忽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又回到了那个眉山老家,走进熟悉的老屋,他看到了前妻王弗,王弗还像生前那样,静静地坐在小窗下面梳妆打扮。当王弗回过头来,两人四目相对,一时都不知说什么好,泪,却不自觉地流下来了。
梦醒之后,苏轼怅然若失:王弗离开已经十年了,若能再见面,那彼此还能认出来吗?
苏轼这才感到,其实王弗还一直在自己心底。梦是假的,但情是真的,他要记下这个梦:
【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斯人已去,好在还有王闰之陪伴在身边。
王闰之知书达理,会持家,也懂农桑之事,勤劳又体贴,她在苏轼心中也占据着很高的位置。
熙宁六年(1073年)冬,在杭州通判任上的苏轼被派往常州、润州等地救灾,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到了第二年三、四月间,还是没能回去。苏轼非常想念远在杭州的妻儿,就以王闰之的口吻写下了这首《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在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祸时,王闰之虽然害怕,也有过怨言,但她还是努力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在黄州,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苏轼开始在城东开荒种田,他让仆人将收获的大麦磨碎后煮饭。此饭味道不好,嚼起来还会发出啧啧之声,孩子们说就像“嚼虱子”。王闰之就让厨师掺上红小豆一起煮,还笑称“这是新样二红饭”。
苏轼家的耕牛病了,命垂一线,连牛医都束手无策。王闰之知道后,就到牛棚内作了一番观察,确认那牛得的是“豆斑疮”,然后就煮了一锅青蒿粥,牛饮后,病果然好了。
王闰之知道苏轼喜欢和友人喝酒聊天,她在平时就想方设法在家里储存一些酒,以满足苏轼的“不时之需”。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五日夜,苏轼和两位客人泛舟赤壁,被带往游船上的酒,就是王闰之之前精心存下的。也可以说,如没有那斗酒,我们今天看到的《后赤壁赋》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了,或者根本就看不到了。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王闰之又跟着苏轼来到了颍州。次年的二月十五日夜,王闰之看到了庭院的梅花开了,就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苏轼立即邀请朋友来家饮酒赏月,而妻子的话也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这样,一首新词就诞生了:
【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月儿再圆总会缺,花儿再美总要落。苏轼从颍州回京不到一年,王闰之就离开了人世。自二十一岁到四十六岁,王闰之无怨无悔地伴随着苏轼,在开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等地往来奔波,尝遍了人世的酸甜苦辣。
作为患难与共的伴侣,苏轼更愿意称王闰之为“老妻”,这是一个温暖的称呼,也是一种亲情的表达。
王闰之再也不能陪伴苏轼了,那就让另一个女子走过来吧。
其实在苏轼与王闰之婚后的第六年,那个女子就已走进苏轼的生命中,她叫王朝云,当时年仅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