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想法读书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51

2024-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51

本段最后一句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其中“天钧”指自然的等同或统一。“和之以是非”,意味着从“道”与“通”的观点出发,消解是非之分或是非之辩;“休乎天钧”则进而将事物的差异还原于自然的等同或统一形态,这一意义上的“天钧”,同时构成了“和之以是非”的本体论根据。

以上二重涵义,也就是所谓“两行”。具体而言,从本体论的意义看,对象世界本身不存在什么差异;从认识论上看,是非之分也缺乏真实依据。由此,庄子对认识论上的是非之分和本体论上的对象差异作了双重的排遣。

可以看到,这一段核心的观念体现于“道通为一”,其中既蕴含了本体论的看法,也渗入了认识论的立场。事实上,在庄子那里,认识论的视域与本体论的观念无法截然相分。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乎哉?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鄙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释义】这一段首先从“知”谈起。“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这是就人的认识所达到的形态来说。后面区分了几种不同的认识形态,这种认识形态同时也涉及看待和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