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路上感觉统合教育婚姻育儿

给孩子最好的,不如给孩子最需要的!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9人  惠心千爱智慧

天下的父母心都一样,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首先是最好的硬件,比如最名牌的衣物、最绿色的食品、最畅销的玩具,甚至最昂贵的学区房……,然后是最好的软件,比如最有口碑的教育机构、最大牌的老师、最炙手可热的兴趣班……,都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希望留有遗憾。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事情,有条件时父母都会豁出去。只是,我们在狂热地追捧这些所谓的“最好”时,有没有察觉到,有时我们的用力付出,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考虑孩子的需要,而并非孩子真正的需要。

以下的对话听起来何其耳熟…

KID: “爸爸,陪我玩一会嘛!”

 DAD:“你自己玩去,爸爸还有事,改天再陪你。”

 KID:“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MUM: “故事有什么好听,妈妈还在忙,下次有空再讲。”

 KID:“妈妈,淋雨是怎样的感觉?我很想出去淋一下!” 

 MUM:  “开什么玩笑?着凉了怎么办,你想都别想了。”

 KID : “妈妈,期末考我数学考了90分!”

 MUM:  “怎么又考得这么差?肯定又是粗心大意、看错题、填错答案。”

    ………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都在很努力地挣钱、很辛劳地持家,为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可是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当孩子拥有了这一切我们提供的所谓 “ 最好条件 ” 后,孩子真正得到成长吗?孩子可以健康、快乐、聪明、自信、高能吗?

无数实例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有一句俗语:一个馒头和一块金子,谁的价值更大?

可能很多人说,肯定是金子。一般情况下可能是这样,但是,对于一个在荒漠中饿了几天几夜的人来说呢?哈哈…这时候你就不认为肯定是金子了吧?同样,如果我们用成人世俗的角度认为孩子需要的是金子,拼命地给予他最有价值的“金子”,而孩子却是“饿”了,他只需要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价值的“馒头”——精神食粮——一段用心的陪伴、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那么,这时候父母自认为有价值的付出对于孩子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到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个话题确实有点大,每个孩子每个阶段的需要都会不一样。在此,我谈谈我自身的体会。

亲身见证孩子状况百出

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十一年的经历里,我发现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而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做咨询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家长口中的“问题孩子们”以及我小孩幼儿园小伙伴们的现状,让我不禁感叹: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成长能力恐怕是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正常孩子反而会状况百出呢?

教育家却养出“问题孩子”

曾经,有一位逃避高考的男生由父母带来做心理咨询。父亲是当地某重点中学的知名校长,因为儿子拒绝高考而焦虑躁郁,短短一个月暴瘦了12斤。他诉说自己出身贫苦家庭,当年父母砸锅卖铁供他上了大学,自己头悬梁、锥刺股地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投身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了20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可自己唯一的孩子却如此的不长进,让他痛不欲生。

追溯个案幼年的养育,父母都是人民教师,由于早年参加工作均受到单位重用,所以孩子出生后无暇顾及,就送到农村,由终年忙于务农的爷爷奶奶带到6岁才接回身边。可是孩子接回来后出现很多状况,让他们的苦恼一直没停止过。

从小学到成年,状况百出

小学阶段爱哭、怕痛、胆小、害羞、说话不清晰、体弱多病、习惯咬指甲;

初中阶段上述状况稍微好转后又出现新状况,比如孤僻不爱说话、不擅于交朋友、不爱出门,学习成绩中上,可一到考试就生病,所以总不能发挥正常水平;

上了高中后就开始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通宵打网游不知饥渴疲惫,加上慢性前列腺炎到处求医耽误了学习,期间孩子提出学习环境不适应,父母不得不帮助他辗转了三所中学。高三上学期他抗议父亲强制断掉网络阻止其沉迷,从二楼跳下来摔伤住院,家人从此更不敢干涉,放任不管后,他开始跟一帮社会青年深夜飙车、酗酒、泡妞,逃学不上课,直到提出不参加高考……

孩子的状况层出不穷,父母软硬兼施想尽了办法,从一开始的严格要求,到包办说教,再到强硬纠正,最后到无奈放任,在当地教育界享负盛名的精英父母却始终无法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而最让父母心力交瘁的是他们一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对父母冷漠、疏离、没感情,母亲生病住院一个月,孩子也没有半句问候,只有伸手要钱时才会有短暂的、难得的几句话可以正常交流。

个案并非特例

我在给个案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经常会走神,心不在焉,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什么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认为高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爸爸曾经跟他说,只要他去参加高考,不管考得怎么样他都可以上大学,上完大学为他安排工作,所以,他认为高考对于他来说考不考也是无所谓的。

另外,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是很模糊的,他从来都没有思考过长大要做什么,或者长大有什么理想。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担心,父母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他都垂手可得,他觉得没什么可追求的啦,干嘛这么辛苦非要做些什么呢……

这个个案并非特例,我也曾经遇到为数不少类似的案例。即使父母是教育家,即使父母是专家学者,即使父母是成功人士,如果他们没有真正懂得孩子生命成长所需并给予发展满足,都不可避免地培养出大大小小的"孩子问题"甚至“问题孩子”。诚然,父母都在用他们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养育孩子,像案例中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前六年的角色缺失也是迫不得已。

他们的初衷当然是希望可以在事业上有所造诣,为孩子打造更好的基础。他们当时或许并不知道,前六年错过了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都难以补救的事实。现在也就无法接受当物质极大丰富反而磨灭了孩子奋斗意志的这个现实。培养了大批别人家的优秀孩子,却把自己的孩子养育成为缺乏责任心、内心空虚、意志薄弱、眼高手低、没能力撑起自身未来的一代,可以想象这对父母是怎样的身心煎熬、悔不当初。

纵观上面个案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孩子是比较典型的养育不当、父母角色缺失造成的感统失调。惠心千爱的感统理念一再告诉我们,感统失调不会因为长大了就会好,如果不加干预,只会让“原来的不能”变成“新的不能”。

感统失调会让身体能力发展停滞,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应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需要更费力地使用和勉强自己的身体去应付和适应环境,逐渐演变成心理压力甚至心理疾病。就如上述的个案一样,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严重触觉敏感的表现,由于父母当时不懂感统,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而日后的际遇也没有让他有所改变,因此触觉敏感的情况一直延绵到成年还没有完善,甚至越演越烈。

由于我们一切的认知都是由身体经验累积而来,这些触觉非常敏感的人从小就是很怕痛,人家轻轻一碰,他们就很痛,所以对他们的成长经验来讲,外面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动不动就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有条件的话,他宁愿选择隔离或者逃避。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实现理想,会容易沉迷在网络当中。

就像上述个案一样,这类触觉非常敏感的人,其外显行为会显得比较自私——心里只有自己,因为他们也没有力量去照顾别人,有时甚至顾不上伦理道德。触觉发展不足即神经通路不足,还会导致对什么事物都没太多感觉,没感觉就没感情,即使是对亲生父母也一样。触觉严重不足的人,他们还会寻找刺激来弥补这种缺失,会去做一些很刺激的甚至影响社会秩序的事情,比如深夜飙车,酗酒等等。

角色缺失被困,感统训练搭救

王臻惠老师最近出版的新书《父母成长危机 感觉不统合》一再强调,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因应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需求,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重要工作,具体项目请查阅该书(P12-17)父母职责检核简表。

上述案例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头六年,属于人生的建立安全感和建立爱以及感统发展最关键的阶段,父母角色缺失了,而爷爷奶奶也没能起到替代的作用,爱与尊重的氛围不足,也没有足够的丰富安全的环境给予发展,因此孩子感统失调明显。6岁后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缺失,让孩子的失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需求增长而越发不易补救,直到遇到高考瓶颈,父母才愕然回首,但为时已晚。

   感统是一切能力的基础,6岁前是感统发展关键期而12岁前是调整期,属于“身影响心”的时期。12岁后属于“心影响身”的时期,即使父母非常用力地补偿,如果孩子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针对性足量的感统训练来帮助,也是很难满足身体与心灵所需的,最终会形成巨大的心灵空虚和身体躁动,心被身困,从而辛苦一辈子。

别让“爱”成了“碍”

回到开头的话题,既然丰盛的物质不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必要条件,那么到底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非常认同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中所述,我们要给予孩子有能力的“爱”,不然就是成为“碍”。

有能力的爱

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

何谓有能力的爱?有能力的爱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其未来能力的爱,在爱与尊重的氛围下,给予孩子尽可能丰富安全的探索环境,满足孩子生命成长中每一个敏感期所需。假若无法重头开始给予孩子有能力的爱,错过了关键期,甚至错过了调整期,也不能灰心放弃,因为大脑的可塑性一辈子存在,只要父母真正懂得正确的感统知识,并为孩子提供专业、针对性、足量的感统训练,孩子的感统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具体如何给予有能力的爱?请参考《父母成长危机 感觉不统合》中“父母职责检核简表”详细所列,父母从备孕开始做好各阶段自身身心条件准备,好好教育孩子,好好照顾自己,就可以使我们的孩子免于感统失调带来的种种不便与痛苦,而能使孩子成长得比我们更健康、更聪明、更快乐、更自信、更高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