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语录(4)

2023-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思也

如果他做错事,是他造孽,也许他没有做错呢?--《沉思录》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事物,看待问题。

我们总是喜欢用对、错、善、恶来划分事物,但实际上,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些事情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同时也不是所有犯错的人都是有恶意的,有时是因为疏忽、无知或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入。我们都知道“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周顗和王导是好朋友,王导在全家危急的关头求助周顗,大庭广众之下周顗不搭理王导。周顗进宫先是向皇帝说王导好话,劝谏皇帝,回家中又写奏折。做了这些,却不告诉王导结果,也不知道周顗是怎么想的,反而说出了杀贼以求官的话。但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周顗的揶揄和戏弄让王导觉得周顗是一个落井下石之辈。后来在王敦一连问了两次意见王导都沉默不语,王敦就杀了周顗。很久以后,王导才在朝廷档案中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一时间痛悔惭愧,说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有一些误会,我们应该去想办法去了解背后的缘由,不要因为没有真正了解真相而最终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遇到别人犯错时,要搞清楚,这个人是否故意犯错,如果是肆意捣乱,那么就不能姑息迁就,必须严正处理。但如果是无心之过,那么就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耐心引导、纠正。相应的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便或伤害,也许我们自己也做错了事情,但我们并没有故意伤害别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当然,如果一件事情对自己造成重大的损失或者是重大的伤害,无论是无心之过还是故意犯错,那么对于这样的事情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宽容了。对自己和别人都要有同样的准绳。

做人要宽容和理解。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的做法未必合适或会有错误。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站在不同角度去体会感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