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哲思哲学之光

心力与人生意义

2016-07-28  本文已影响198人  无怀氏人

我们若将我们的整个人生看作是一种力量来主导前进的,那么不妨说它是以心力为根本的。心力就是我们生活每个当下得以运动的力量源泉,简单说来,如饿了我们会去找东西吃,就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心力,他原始而颇有效果,能够支持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能够用这一简单的心力去为那已知或者未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的心力做基础,因为他在我们用力的当下未曾出现过,但是我们有多多少少的知道将来要去做些什么,比如要先吃好饭再去工作,然而工作时心力用于何处却是当下所不能知道的,所以说人的生命都是由心力向前推进的。

然而心力又并非只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愿想,或者说一种念力,因为放眼周边的环境,如楼房,马路,衣食住行,书本工艺品等,其中莫不都包含着他人的心力,只是此之心力之于我们的心力而言,只是他人的,是为我们所用的,他人在修筑楼房马路,在写书撰谱时,心里所系念的,是那些实在的物,并不是我们从旁观者、利用者的角度来看的那个东西,他们做此事,也许是为了自己能够有饭吃,能够赚到稿费,能够尽自己的义务,此时做完后,便不知此事与自己本身有什么意义,虽然不知道然而仍要做,这就是为别人而做,且其中有诸多不情愿,有诸多无奈,总括来说,是因为此心力并非本心的自然流露,就是说我并不想要修路,是不得而要这样的,他最根本的一条线追溯下来,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有口饭吃,并非为了祖国的建设,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去做,然而其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心力,也是常人所不愿意为之的,于是在这里,并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然而这仅是一方面。

心里作用于各种劳力的工作上,能够使我们有饭吃,然而人生实在不是吃饭一事就能使人心甘的,人们总想做些其他的事情,这从根本上是人们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比如人们遭遇困境时,总想一心一意去超越它,然而他便出来,便是要与各种事物去竞争,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人斗。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我们祖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我们现在能有此番生活的来源,他们的所做使我们能够免于野兽的威胁,能够是我们的基础的生活变得如此方便,以饮水推之,饮水需水管,水管需铜铁,冶炼工具及冶炼技术,今日之冶炼工具技术与古代的冶炼工具与技术相差甚大,此非一切先人之心里所为?说是一切先人,因为今日之一切所有,都是或多或少的建立在以往一切文化成果之上的,我们在不停的战争中生发的不断前进的科技,在与他人的不断交融孕育出了一切制度,于家庭有家庭制度,与国家,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工作制度等一切,皆是以往人们的心力所为,所以我们目前所能使用之一切,都蕴含着以往人们的心力,然而他并不是实有的,而是以技术、理念等抽象的形式存在的。再说水管,虽然没有古人,我们便造不出他来,但他并非古人所造,我们只是在前人的经验之上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做,但是实际去做,仍然需要今人,需要今人心力。所以,虽然我们与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实际要做的事情,以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与古人并无差别,只不过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进了一步,然而这近了一步是好是坏,我们不得而知,就像国家若想知道本国的实际情况时,只能是询问群众的意见,做抽样调查,宏观的得出一结论,人而对于百信人民每一人的实际感受,他不能够有所体察,实际情况也不允许他去如此,因为他的心力在于国家,而每一人的心力在于他自己,个人只是在国家这一大范围内,遵循这一国家的各种规则去做他自己的事情,而并无机会去事事为国家考虑,但这并不是代表,我们与国家之间就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是冷冰冰的两个个体,从这里,就说到了另一层次上来。

虽然人人皆有他自己的心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许多的差异,如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此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而且人人都愿意成为治人者,至少不愿被人所治,这就是之前所说的,人都想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心力,就像刘邦在还是亭长时,见到始皇帝,他说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若是他没当上皇帝,则一辈子便就在沛县了结了自己,一辈子都受他父亲的奚落,而正是他得以向上爬升,才能够用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而取天下,此心之力可骋游于天地之间,而不是在小小环境内受到四处的遮蔽,然而此人只有他一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人们只能有这么一个首脑,由此,则身份、地位、阶级等等不同的概念出来,将人们划分开来,虽然都是人,然而差别之大,不难见矣。

转而又进至另一层面,世间百千万亿人,各人都处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且差异的存在,使人心中有甚多的欲望,为了达成次欲望人们有甚多的机心,这些机心成为了种种罪恶,虽然人们知道踏踏实实做事才是应该的,但又总不免随心中欲望而奔逐,做出种种伤害他人之事,更有甚者,会为自己所做的恶事找寻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大多数是推到外物之上,说环境如何的不好,说他人如何的坏,说自己如何的运气不好,甚或是看到他人得着好了,自己去诅咒、怀疑他人,这又是更加要不得的了,因为心力只会在当下发挥作用,你多去说外物一分,提升自己用以正事的力量就少了一分,而且无法挽回,因为现在处境的不好而去抱怨环境,带来的只有是更加恶劣的环境,所以我们总是要学习的,就因为要将心力用在自己身上,古人好说“存养”,格言联璧中就说道“爱惜精神,留它日担当宇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执迷不悟的,心里总想着:“就是他的错。”、“这没关系。”,心中缺乏一种远大的追求,阳明先生说:“持志如心痛。”,若我们所见皆是自己不足,又有何心力去批评别人呢?有何时间是自己沉溺于各种享受之中呢?这也是有感于当今可见的许多新闻上的,如学生去做援交之事,富二代去炫富,屌丝之妄自菲薄,种种心力放逐之交杂生出社会上之种种怪相。然而尽管文明如何演进,国家如何发展,总归只会是新的矛盾代替旧的矛盾,人们的问题不会减少,之前我会有种瞧不起西方文明的态度,然而最近的了解才晓得,他们于物质生活,各种制度上的发达使得人人可以良好的成长,自由的发挥,他们可以免于考虑许多多余的事情,而在一划定之范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心力,此非幸福哉?他们的文明程度确实可说是更进一步了,然而它孕育于整个世界这一大范围内,利用的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来做一家之事,则此中又有甚多的不平等。

吾似乎仅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中,发现人生之大依归,以其立于出世间而做种种事,归根于人人起心动念出,以此来最大的发挥个人心力,有阿罗汉之能够知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有菩萨之发普度众生的大心,以及至于佛的开启无上正等正觉,将自己遍布虚空宇宙,此非心力之最大化耶?相较于人王的享受荣华富贵而要担心于手下造反,文人之满腹诗书而难免自以为是,劳力大众之平稳生活而难有一伟大心境,佛教里的方向似乎是更为广大的吧,然而佛法不离世间觉,推而导之,一切我们所接触的事物,皆可囊括于佛法之内,同样,我们心中无佛法之事,亦可行佛教之精神,我总是想着,人生的意义何在,而总在苦思冥中欲以获得,后来方知唯在快乐中可以人生之意义,因为若思索再三而不行动,心里想着如何快乐,莫过于是画饼充饥,往往堕入玄想当中,于现实世界相乖背,本来就是一种欲望,要在欲望当中寻得快乐,就有如求兔角。然而在投身世间事务时,又当遵循世间法则,于是必当要想先入得泥潭里,才能生出莲花来,我相信我们生活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顺着一定的规律发展下来的。当今社会分化明显,物质丰饶,然而在精神上大家确实缺少指引,只是自己的力气,随处而发,不知其对于自己的害处,而且往往会排斥传统,欲从新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新的意义,而不知无论如何都是在进行着循环往复的,人们总是会在最开始的地方找到真正的快乐。愚在此试图以心力一标准来阐述佛家之精神,实在是大胆放肆,然文已落成,也是我自己心力的发挥,至于后事如何,非吾所能知也,只在此与大家分享,望能多多指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