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音乐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火星救援 The Martian—— 献给悲观者的强心剂

2015-12-27  本文已影响1263人  铁扇生活在别处

这部影片的剧本是码农Andy Weir所写,跟先前的太空题材影片非常不同的是,故事主体逻辑清晰,剧情发展则更是步步为营,没有太多的煽情,没有人性的较量。有的只是理性科学的求生手段,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永不妥协的美式精神。在怀疑论满天飞舞的年代,这样一种宣扬理性和科学的肯定声音,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Mark和他的队员在火星上执行任务,碰到风暴,他不幸遇难,和队友失联。队友们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于是开着飞船离开了火星,男主独自一人被遗弃在了火星上。正当我们这些观众开始为男主角担忧他将如何生存时,逆转发生了。

男主原来是植物学家,他愤愤地说了句 “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还没渲染开,他便把火星当作了实验场,兴致勃勃地制定起火星版荒野求生的计划。

制造水循环系统,利用粪便做肥料种植土豆,同位素发电取暖,16进制编码向地球传递求救信息。求生的手段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我们这些非技术流Geek的思维明显是跟不上的,但却一边苦苦烧脑力求跟上剧情,一边还看得无比兴奋连连叫好。

Mark蹲下身来,温柔亲切地抚摸着幼苗的叶瓣。

当第一颗土豆发芽的时候,导演给了这株幼苗一个长时间的特写。Mark蹲下身来,温柔亲切地抚摸着幼苗的叶瓣。这是电影里少有的含有深意的镜头,放在此处张力十足,让人感慨生命如此的珍贵和美好。可能平平安安活在地球上的人,很少会有这般的感觉,可是一个不断在火星上绝处逢生的人,除了自己以外,这火星上的第一次生命,又怎能不牵动着他的心绪,使他备受鼓舞。

当然也不是事事皆顺利,一场突入袭来的风暴毁坏了Mark苦苦培育的土豆基地。植物们暴露在零下35度的火星室外,瞬间死亡。望着盖满冰霜的植物,观众们的心一下子掉进谷底。

然而男主依旧是男主,电影没结束根本不会轻易完蛋。他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便开始搭建火星车,准备来一次火星旅游,到几千公里以外寻找人类废弃在火星上的飞船“探路者号”。上天只救自救者,与其被动等待地球上的救援,不如主动寻求突破。

火星的拍摄地是约旦的著名景点瓦迪拉姆(Wadi Rum),又被称作玫瑰沙漠,场景宏伟开阔,散落着一座座的环形山,壮观而震撼人心。男主开着火星车前往Schiaparelli 环形山寻找废弃飞船“探路者号”的旅途,一路条件艰苦。白天停下用太阳板给车充电,躺在红色的土地上入眠;夜晚赶路,只有那广袤星辰作伴。

“不是在抱怨,我的孤独又去跟谁去说呢?” “每天我都会出来看望广袤的地平线,因为我能做到。” “不管我去哪儿都是第一个,感觉很奇妙,45亿年来空无一人,而我是这个星球的第一人。”

男主角喃喃自语,45亿年来第一个对火星拥有“统治权”的人类,在火星上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爬过的每一座山,都是第一人,也是死而无憾了。

一个人,面对如此危险,孤独,和未知的情景,还能抱有这么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可敬可畏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不懈的生存能力,给所有的悲观主义者打了一剂强心剂。

最终,Mark成功与太空和队友汇合。他坐在敞篷飞船里,发射进入太空,又靠割破宇航服制造推进动力,成功被队友营救。这部分的情节有点剑走偏锋了,靠小概率事件的重叠才最终捡回了性命。但我想即使Mark最终没有被营救成功,死在了太空,他的一生也是无怨无悔了,生对得起全人类,死对得起自己。

影片中中国航天局参与救援的剧情也不失为一个看点,让中国观众在看戏的同时多了一份同理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它讲了一个励志的好故事,带我们在火星旅游了一圈儿,又顺带植入了强大积极的价值观。

心随情动,便值回票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