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 - 草稿

2017-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诸法空相如是

【早安·晨读】

   佛菩萨具足断德和智德这两种德行。断德就是断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好的环境中,好的生活条件下,消除不良的心态,不再烦恼忧虑,好好用功,这叫断德。智德就是当你遇到了逆境,遇到了不良的、不利于修行的环境,你还能够深信业果,坦然面对,这样你的智慧德行就增长起来了。这两者包含了所要面对的人生的一切境界,这样就可以完美地处理所有境况。

(文/达照法师)

佛法关于忍的三个层次

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既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

安受苦忍:为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

谛察法忍: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心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调伏爱取 发起成fo愿力 安住空性 不去攀綠

识得本心,悟得心本常寂无生,这时如果能去除妄想,生灭的妄念消失,寂灭性就现前,这就是真正的见性。而不是只明白那个心本来寂静,就算见性,这只能叫明白心性常寂而已。但如果你不识本心,也不明白本心本自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不来不去,这时你虽然能通过某个法门除去了妄想,但不见性,只能是一种定而已。无论在正法像法末法,如果不能识得本心,了我相,任你怎样修都无法出三界。

思维即是妄想

内不执心,外不执境,万物本来就没有两面性的对立冲突,只因意识妄心参与后将分别出了善恶,好坏,这样有了二性对立的分别,烦恼妄想便就出现了。

妄想,即是杂念呀,执着即是无明呀。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成道

圆觉经佛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世尊实在高明,末法年代的事情了如指掌。说,末世的众生,肯用功的修行人,往往先欲求悟,此最不宜,所以世尊才说无令求悟。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你看,现在大多参禅修行人,未曾真实用功,看几部经书,几部语录,心些小悟,在与人论道中,便是与我本性何干?如果我相未空,任你阅读完一切经典,即使有一知半解,也非自己证得,没什么大益处。佛说;如果想成道,必须依自己一念不生之心而修。降伏烦恼的人,烦恼,也即是见思惑,如果烦恼已断,即破粗相我执,但只不过是脱离了六道的分段生死,这叫有余涅槃,还不是究竟。还要继续精进。。。。。虽然我辈未曾证得,但道理不能不懂

想知涅槃得否,无明断否?自己的心是明白的,可以自己试验,当然这是对开悟实修者而说。平时对于顺境,能否不贪?对于逆境,能否不嗔?对于眷属,能否不起我爱?对于他人?能否不起我慢?贪,嗔,爱,慢为根本烦恼,谄曲嫉妒为小随烦恼,若根本烦恼虽除,但对于富贵者能不生谄曲否?对胜我者,能不嫉妒否?这些若能对境不生,便是涅槃已得。

人我恩爱等,一切寂灭无所着,便是无明已断。

这章对于发菩提心的修行人十分重要。

大悲世尊在圆觉经中教导大家,在末法时代要怎样辨别善知识,以免盲目跟随堕入邪见,不能入清净觉悟之城。。。。看到自己崇拜的善知识有顺我者爱,逆我者憎,有种性高低之分别憎爱,这种行为自己不能了生死,不能入觉悟之城。更不要说带领众人了生死,入觉城。憎爱皆是我相,我相不除,不能了生死

达照法师的教法类似世尊讲的这一章。德行各方面不打好基础,想欲求悟,只会增长自己的我见习气,小有所悟,便斗呀?争呀?辩呀?都是从经论中借来,不是自己证得,有何益处?所以师父说;德行先修好,再修个法门得定,再来看经学论开悟,再来生活的待人接物中提升自己,多好的教法呀?定也无,德行也无,即使有一知半解,便与人论禅斗法,这样只会增长执着习气和烦恼

圆觉经佛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要精进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心,而不是与人争高下生我慢心

德行好?有定力?有智慧?你还会与人争什么?无我相也会很快证得。这些道理不能不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