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01|开启这本阅读圣经的学习之旅
五天前我开始跟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到目前阅读完了译序、序言、第一章,总共17页,难以置信的慢,但这种慢也是我刻意而为之的,说实话这十几页我读了好几遍,其中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我真的是很高兴,一是刷新了我旧有的观念让我知道原来高手是这样读书的,二是书中的知识和永澄老师的讲解都是让人为之一振。
所以我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持续的进行分享,这也将成为我如何阅读的一个系列,欢迎交流讨论~
2五个收获
1.写东西要有结构,才能让读者思路清晰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如何阅读》这本书中的译序结构是:故事-感受-行动,这让人特别好奇译者接下来要说什么,而且读起来毫不费力。
说实话,说了那么多年的书,对于译序我还从没重视过,甚至有时会直接跳过,所以也更谈不到去思考其中的框架和背景了,永澄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打醒了我,说出来就是为了让你看的呀,不然写出来干嘛呢。是啊,若不是作者或译者想要告诉你一些什么干嘛会写这些出来呢。
接着看到作者的序言也同样是有框架的,如:序言目的-背景描述-原因分析-全书结构-致谢,翻了翻手边的另一本书《跃迁》发现同样是这样理,想起一些记得起的书,序言的结构也都相差无己。那这是不是就是标准呢,为什么会用这种结构呢?我猜想是这个框架更易于普遍读者的理解吧,你觉得呢?
2.要尊重知识源头的创造者。其实这句话是阳志平老师提出的,在学习制作卡片时,其中有一个人名卡,就是对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做一个相应了解,其目的就是知道他是谁,为什么这么牛,有哪些作品,生平经历等等,除此外,个人觉得这样做也是方便将来写作时的内容引用。
在永澄老师关于《如何阅读》的脑图中也有这一块,对译序作者郝明义进行了一个详细的介绍,比如他出生于韩国,是出版人、作家、企业家,在台湾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人,其作品有《工作DNA》《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其中《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让永澄老师获得得觉察顿悟能力,《如何阅读》和《越读者》构成了完整的阅读体系,永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虽然不认识他,但是他的每本书都对自己影响深远。
当两个很厉害的老师都在用行为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还有什么理由去忽视呢,且这些创造者都值得被人记住、被人尊重。
3.对本书的谋篇布局有了清晰的了解。说实话《如何阅读》的目次真的是让人有些看不懂,或者说看起来很混乱。在永澄老师对序言的分析下,明确了本书的核心要点是分析阅读,由于作者是为想要通过阅读来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受众是既定的,再以作者的思路去理解分析序次的结构一下就清晰明了了,分别是:分析阅读的前提准备、分析阅读的技术说明、分析阅读的相关应用、分析阅读的高阶阶段,再看序次这个结构真的是非常精准的。
4.阅读的艺术是态度+技术的组合。态度即主动阅读,这也是第一章内容的核心,技术则是各种阅读技巧,比如标记、判断图书主旨、思维打通、模型化等等。
主动阅读的基础条件是:认知、思考、阅读技巧。认知是知道主动和被动的区别,然后努力让自己做到主动。而思考则是阅读的关键部分,为什么有很多人感叹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主要原因没有去思考及应用验证,仅仅是多了一些对别人所总结的大道理的体验和感受而以。其次是拥有不同的阅读技巧。
理解是一个和思考有关的过程,没有思考也就无法增强理解力。理解的过程分为:体验(眼耳鼻舌身意)、感受、思考(概念化、结构化)、应用验证(演绎)。这里让我联想到了为什么天窗的陈雨老师会不断的跟我们强调,知和行没有中间地带,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过程。
如何主动阅读呢?永澄老师给出了两个方法,一是技术层面,带着问题去阅读,二是好奇心,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新鲜的环境好奇心。
5.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型学习,即自学。这种阅读方式是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帮助下开始的学习,学习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整个就是思考的过程。
而真正的阅读是提出问题,自己思考分析,给出答案并和书本验证。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更要抱着积极的态度、使用书中的技巧来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会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
3三个感受
1.震惊。原来真正的高手不仅知道书中的明线,即作者传递的思想,还读懂了暗线,如作者的想法,谋篇布局背后的思考,听完永澄老师对这17页内容领读,看到永澄老师的知识体系之强大,深深为之佩服。
2.羞愧。《如何阅读》这本书是我前两年就知道的,记得当时在朋友圈还掀起了一股热读潮,好多人都在分享脑图和笔记,粗阅一二便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不过又是一种方法论,而忽视了这本好书,不免有些懊恼,也同时为自己不经验证的胡乱下定义感到羞耻。
3.庆幸。不仅庆幸捡起了这本书,更庆幸的是有永澄老师的领读,如若不然,以我目前的理解力读这本书基本上都不读懂吧,毕竟光看目次就觉得一团糟了,相信在永澄老师的指引下,我会收获更多,在此必须得谢谢永澄老师,虽然他不知道。
4两个改变
1.多写多分享。比起读跟听这也是更为主动的方式,而输出的好处也无需多言。
2.慢慢地体会、玩味书中的字句。很多时候自以为是的知道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或者说是只知道老师的观点结论,而自己不加以验证、思考,这种只是自以为自己知道。
5下一步行动
当前是继续跟读《如何阅读》这本书啦!前面有说过在学习后会持续的分享,构成我学习如何阅读的一系列,敬请期待。
6圣诞树模型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圣诞树模型,这是一种用于进行回顾总结的梳理框架,我这篇文章也就是运用的这一模型。
圣诞树模型顾名思义就是像一棵圣诞树,由下到上是“四三二一”结构:
四个收获:所谓“收获”就是指从中得到了什么?比如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培训中学会什么技能,在演讲中听到什么故事,领导讲话中学到什么逻辑。
三个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指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从课程本身有什么感受,从培训中有什么感受,从活动组织上有什么感觉,从老师专业程度上想到了什么,从课堂氛围上有何触动等。
两个改变:所谓“改变”是指什么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打破思维里的墙,突破不合理的信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视野,认清真实的自我....
一个行动:所谓“行动”是问问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是根据课程立即行动起来,还是对于烧脑的课程进行复习消化,或者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查漏补缺,再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实践,以及干脆立即按照老师要求写作业。
虽然我写了五个收获,不过这也不影响,还是一棵圣诞树啦啦啦,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