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VS皇权之道德的背后
书接上文,上文书说到汉武帝为了实现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扶植文官集团上文。文官集团上位的直接原因是一种新的用人模式——举孝廉。
由于文官集团是因为道德而上位,自然在自己执政的过程中会极端的强调道德,就像老红军们会经常向大家讲当年光辉的战斗经历一样。强调道德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当道德成为一众官员的执政基础之后就会出现问题。A能当官而B不能,为什么?因为A比B的道德好,为什么C比A的官职高?因为C比A的道德好。
这就会引出对道德进行量化比较的问题,但是道德无法量化,只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无所谓好与坏,正如法律一样,只有合法与违法的区别而不会有守法程度的评价。可是在的文官体系中,道德必须量化,否则文官将失去执政的合法性。此时文官集团的选择就是不断提升道德标准,通过对道德的加码来实现对道德的量化,比如说一个人赡养父母这是基本要求,每天为父母洗脚就道德略胜一筹,可以做到卧冰求鲤就成为了二十四孝之首。这样层层加码的过程也是对人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过程,这种苛刻的必然结果就是违背人性。而这样的加码其实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过高的道德标准使得很多人做不到,但是这又是进身之阶,要求大家必须做到,这种矛盾最终使得道德沦为了很多人沽名钓誉的手段。陈蕃任安乐太守时,郡内有一个名叫赵宣的人,父亲去世,他把父亲埋葬以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与他相见,问及妻子儿女,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出生的。陈蕃大怒,遂致其罪。东汉的学者王符揭露当时选举的弊端时指出:“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黠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苛刻的要求和人性之间的矛盾也就使得道德成为了欺骗,导致了文官集团的阴和阳。正如明代张居正的丁忧一样,按照道德的要求,他需要辞去一切公职守丧三年,但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而言,这三年又是极其宝贵的,所以他导演了夺情戏码,免去了这三年的丁忧,所有的官员都明白这是演戏,但是大家都理解,很少以此来责难他。但是当大家需要攻讦他时,这个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