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彭于晏
早起,看到微信朋友圈关于彭于晏的文章转的非常火热,也看到各种的膜拜和推崇。毫无疑问,对于这样的牛人,我也是推崇的,犹如我一直很喜欢和推崇薛之谦一般。不过个人一直认为,对于牛人,除了推崇外更为重要的是“解剖”或者说“解构”,这样才能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感慨和精神的愉悦中,而是有所学,有所成长,如此,或许,某天我们也可以生活在别人这样的艳羡中。
解构?此话怎讲?这要从《精进》这本书里的一个“小黄鸭“的事例讲起。其实很多类似的文章或书籍都有讲过,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最为精彩,所以借鉴下。事例很简单,说不同的人在商场里看到同一个小黄鸭,其关注点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孩看的角度是外观美不美,好不好玩,小黄鸭的叫声好不好听;家长看的角度则是安全不安全,质量怎么样,性价比如何;而如果此时有一个也是玩具生产的业内人士看到,则会研究这个模板是怎么来的,工艺是怎么样,材料是哪些构成的,成本如何,生产需要花多少时间,总而言之,会去考虑生产玩具的材料、工艺、成本等如何生产问题的,这就是我说的解构!
同理,从看人的层面来说,你会发现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对于彭于晏,粉丝会看到帅不帅,有没内涵;导演则会看他有没演技,片酬高不高,找他演有没市场。但是,我不确定有多少人会去想,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么牛?这么牛的他是怎么“被生产的”?我能不能复制?如此,也是我说的解构!
对于商品而言,业内人士其实很好解构,因为就只有从材料、工艺、成本等角度。而对于牛人,我们除了没有解构的意识外,更多的人是不知道解构的角度。当然,人远比商品要复杂很多,解构的角度也更加复杂,不过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构,“思想”、“行为”、“结果”,如此,你至少会看的更深一点,更高一点。
听起来很玄,如何理解呢?再讲个故事,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鸡汤味很浓,但我以为很有道理的故事。说有三个工地工人在砌墙,有路人经过,问这三个人,你们在干什么呢?第一人回答:我在垒墙。第二人回答:我在建房子。第三人则答曰:我在为这个美丽的城市添砖加瓦。据说,很多年后,第一个人依然做着砌墙工人,第二个人成了一个包工头,而第三个成了城市里著名的开发商。当然,这故事纯属杜撰,甚至有点扯,但极为有道理,比如同样考研,甚至有些人可能分数都完全一样,但其背后的动机不同,其后续的行为模式将会不同,很多年后结果也必然不同。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结果时,重要的不是紧盯着结果艳羡,而是回溯他的行为,比如彭于晏在此过程中做了什么,他是如何练习体操的、如何坚持的、有哪些方式方法等等,对于练习手语、练拳中也可以同样去思考和回溯他的行为。前几天仔细研究了很多人的读书方法,并写了一篇《读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也发现,钱钟书读书不忘,其重要的行为是因为每本书都做读书笔记,并且不停的翻看和分享笔记,正是有了这个行为,所以才有了读书过目不忘的结果,如果你复制了这个行为,相信结果也会大为改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练习体操、练拳等,都需要读书过目不忘,但至少从行为上去观察和考虑某牛人,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重要。
除了行为外,最为重要的是找到他的思想,或者说认知模式,这才是最核心的。因为结果是由行为导致,而行为又是由你的思想决定,只有思维方式对了,一切才会对。比如,对于彭于晏,我个人的关注点倒不在于他有多拼、多么的努力,而是在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拼劲和努力,他的动力源何来?他这样的行为模式如何得出?如此,如果你也有的同样的动力源和行为模式的话,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情况下,其实他的那些努力和拼劲你完全是可以复制,根本无需羡慕和崇拜!早上的微信上尝试做了下解读,“很可能是他在减肥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坚持,在成功后给了自己无尽的信心和动力,形成习惯,并一再复制。”不一定对,但至少从这个层面来看,你会有更多感悟。不过,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他减肥的动力和决心又是哪里来的?我不知道,但至少也是一个考虑和观察的角度。
所以,讲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啥?我想说,如果碰到一个牛人,不管多牛,别只是简单的羡慕和崇拜别人,尝试着“解剖”他们,并有可能的复制他们,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是牛人存在的另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