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16-压力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Lnrsyao

他(保罗)一脸的迷惑。她(爱拉)觉得他很愚蠢,竟然不理解她的意思。她看出他想说什么,但又没有开口。她于是不再让他有说话的机会。她觉得自己好像被什么人蓄意打了一顿,那棍棒一记记都落在她的心口上。她似乎因痛苦而喘息起来。她的嘴唇在颤抖,但她宁死也不愿当着他的面痛哭流涕。她朝他转过身去,眼望着正逐渐变得阴暗而寒冷的乡野,开始自顾自说话。她这时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心里充满恶意,摆出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这些句子里“她”很多,读在心里很绕口,是译者有意为之,显得自我,还是别的,反正作为主语的她,有点眼花缭乱。

写字之志不是为了闻达于世而是为了记录心迹,心迹完全凭着心绪的起伏,有情绪来想法,或写下来或酝酿更大的情绪,更大的想法,搭建摇摇晃晃的巴别塔,等待飓风的那一瞬,轰然倒下。孩子他妈又问那些问题:书柜里的书很多你都没看,是为了装饰房间还是装饰你的学问?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我想把它们都卖了,腾出地方装那些酒。我一脸哭笑不得的样子,“如果书渐渐少了,也是我渐渐离去的标尺,直到书尽了,人也随之不在这间屋子了。”她诧异地望着我,她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而妈妈叨念爸爸的书也这样,那时的生命蒸发的快,像阿甘的羽毛。

进门不久,妈妈开始审问我,这种审问真的不是她不知道,非得动用辣椒水和老虎凳,而是知道某些事情后再探寻我是否说实话,没有骗她,这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本能,她要在一群熙熙攘攘的孩子面前维护权威,甚至女人作为妻子所逐渐培养起来的本能,真的,按照法律观点是“有罪推量”,按照心理观点是“先定论再推论”。无非是大姨是否打电话了,都说什么了,还说什么了,谁先说的,问没问咱家是否来人了,说了多长时间等等,如果有录音就最好了。然后,自己再说她是怎么接电话,怎么回答,怎么坚决,最后总能落在“看透人心”的主题上来。

据说,人内心的纠结源于某种畸变的认知评价,这种畸变是心理压力的表现。向内对己的好坏标准,往往造成好事无压力,坏事来压力;而向外对他者更看重结果,没有过程的情境突变也是压力的现实,而享受过程的人常常少有压力,只因平滑过渡。另一种是群体环境的认知评价,包括社会道德因素;再者也可能是身体防御机制的自然反应,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遗传。可以理解的心里障碍,多是现实中的“自我”无法实现,原地踏步在左右脚上而迈步开步子的情形。比如,两种趋利的选择、两种避害的选择、趋与避的矛盾种种,只有半斤和八两才不分高低地较劲。

区分认知障碍的三种情况:一是自卑情结,它是人生中不完整的缺陷,如“凹”字,需要努力和超越,实现“凸”字来补充,在人生态度上做到“永争第一,不甘落后”,靠比别人强之优秀或优越感掩盖自卑之恐惧。压力公式=自卑/尊重。二是应该之暴虐,将应该强加在不想做之上,一个是理智的超我,一个是情绪的本我,无法在期间找到相对平衡的位置,有时做点坏事破坏点自我约束。压力公式=应该/想要。三是对错观,也是学生时代的是非观,成人以后的正义感,以为这些是客观存在且有统一标准的,实际上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