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投资人最看重你能不能把企业做大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黑马营导师、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
投资者的思维是各不相同的,但必须去冒险寻找可能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的企业,才能有好的投资回报。如果学沃伦·巴菲特,你会非常稳健,命中率非常高,冒的风险也非常小。所以,创业者在和VC打交道的时候,不妨多听听他们问的问题,他们是对风险顾虑更多呢,还是问你的机会到底在哪、怎样把企业做大,由此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属于哪种投资者。
童士豪说他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怎样才能把企业做大,要做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要到哪找到这类资源,怎样找到最适合的团队和你一起干?我听到的答复越具体,越能让我做出是否投资的判断。至于风险,其实VC都很聪明,每家VC对项目风险的分析报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99%的风险都能被分析出来。但,能看出风险,这只是VC的基本功,判断一个团队能否做起来才更难,这才是真功力。
童士豪说,他在做投资时,常有一些年轻的同事对他讲,他们投资的公司目前有哪些风险,或者团队哪里做得不好。童士豪说,这些分析都很好,但他也都理解,因为他创过业,清楚创业的过程,创业绝对不完美,问题往往一大堆。在中国创业,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学会农村包围城市。
中美创业公司的做法不太一样。美国的很多公司更愿意一开始就做城市中高端用户喜欢的产品,因为创业者本身就是高端人士,比如名校毕业,他做出来的产品更适合城市用户。而中国互联网市场更多是屌丝用户,创业成功者自然也多为屌丝,创业项目也多是为与自己类似的屌丝提供服务的。这是最近几年童士豪在中美两国创业者中发现的一个最明显的差别。
什么是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基本上是选好市场,寻找你认为最优秀的团队,看他们是否已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给他们一些资金,用来验证这个切入点是否正确,然后去把这个事情迅速展开。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个项目的情况不一,对每个项目的判断也不尽相同。
雷军在做天使投资的时候认为,判断一个创业项目是否优秀,有10大标准,如果所在行业不够大,他就不太有兴趣。在他自己创业做小米的时候,黎万强没有问雷军要做什么就爽快答应了。雷军说,你又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怎么答应得这么快?黎万强说,我知道你要做手机,因为那时智能手机是未来最有机会的市场,虽然竞争会非常激烈,但如果能做起来,绝对是值得的。反正是二次创业嘛,做就做一件大事,既然都是冒险,行业不大就没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做是合适的?太早做也没用。你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而这个突破点大家一开始不太关注,这样你才能有机会把这件事情做好、突破,然后遍地开花。
童士豪说,他们喜欢和创业者聊好几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分享,然后看创业者有什么反应。他非常享受和创业者互动的乐趣,因为聪明的创业者听到你的话之后,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即便和他的想法不同也没关系,投资人最关心的是创业者的思考方式。
最好的创始人团队一般是两三个人,能够形成互补,而不能由一个老大全部说了算。雷军能力很强,但他周围那六七个联合创始人,个个也都不简单,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个人单独出去融资,我认为他们都有机会做一把手,而他们凝聚在一起,小米才有机会做成一家生态型企业。
在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有近10亿。当年上半年,百度在纽约上市,市值为50亿美元左右,全国第一。但和全球互联网领头羊Google的1000亿美元市值对比,百度当时只是前者的二十分之一。十年之后,全球互联网用户很快将达到30亿,新增的20亿用户,中国至少占了三分之一。上市后的阿里与Google的市值对比是1:2,可见中国互联网用户近年的贡献之大。2014年的统计显示,全球前10大互联网公司里4家来自中国,这还不包括小米。
所以,在未来十年,新的互联网用户将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他们更多是靠移动终端设备上网的,而这些新用户的消费习惯会更像中国用户。中国国内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团队,以及美国以第一代移民为核心成员的团队,最有机会成为下一波快速成长趋势中的大赢家。这也是童士豪坚持要在美国、中国都进行投资的原因。
在美国,好的VC非常多,很多互联网创新来自硅谷、纽约,但大部分美国VC和美国创业者都还是精英,他们需要借鉴中国互联网这10年来的发展经验,打造更为全球化的公司。未来10年将是中国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这正是大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