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用力学习

网络论辩(抬杠)套路归类总结

2017-09-19  本文已影响10人  余非亮

        网络论辩多有争吵抬杠的套路,最近经历的一场小辩论使我决心总结归类方便其对号入座,欢迎各位友邻转载、补充,期待能够以此提升讨论质量、避减少无谓论争。

       网络讨论争辩在公共生活中越发常见,最近不意也经历了一场小争论发现其中多有重复的逻辑思维谬误。归纳总结一些常见典型的论辩讨论抬杠套路,拆开思维悖谬逻辑误区而使犯错者对号入座可以提升讨论效率和质量,参考网上些常见套路和总结个人经历经验,我做一点归纳,欢迎指正补充。

      讨论的目的是清理逻辑、辨证求真、推进问题,而不是宣示真理、斗气争胜。由于知识眼界、逻辑能力、思维习惯和性格素养参差不齐,而陌生扁平化的网络语言环境使讨论双方信息缺失而又无所顾忌,只能看到被呈现的单薄文字而被理解成自己想当然理解的样子,形成某种“猜疑链”而经常有鸡同鸭讲、费力不讨好之感。应该说每个人的见识经验都是有限的,观点都是有限的个人性“偏见”,但公共说理之所以可行是因为逻辑和常识是共通的,在基本的问题上总能有一些底线性约定成俗的作为对话基础的共识,至少能够清理出问题的层次和分歧的岔路。我相信公共讨论是有意义的,而本文所总结的这些常见典型套路的错谬是能够为大众认同的。

一、动机诛心论

       公共讨论具有开放性,关注点应聚焦于问题和观点。然而很多人遇到不同意见就习惯于釜底抽薪地质疑发言者的“动机”,指控反对者批评某个人或某件事是居心叵测、用心不良的“嫉妒”(文人相亲、眼红泄愤、狗咬狗)、“洗地”(利益相关者,带节奏,别有用心)、“博眼球”(找存在感)、“蹭热点”(为什么现在批评他?)、“想出名”(流量经济,)“落井下石”(卑鄙无耻)……

       主观动机深藏于内心且难以被窥探更难以证明的,且与其观点意见正确与否并无直接关系。发言者在网上难以也没有必要自证动机纯正,纠缠诛心就是胡搅蛮缠使讨论难以推进。

二、资格质问式

     网上常见对于公共事件和某名人的的评价问题,公众多有不同的观点意见甚至批评的声音。然而质疑者常被怀疑没有资格去批评,“你又不是行业专家”“人家比你厉害,比你有名多了,你哪来的自信?”“你敢说你真的比他强、水平比他还高”……

     质疑批评要看其有没有道理,而不能强求“正确”“完美”“专业”的批评。旁观者清,大众在圈子外的没有利害关系的批评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名人都是必要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发表个人评论见解的权利是先在的,说得对不对都可以讨论批评,不必要在评论之前先上传身份证、学位证、论文、存折吧?

三、换位撂挑式

     疲倦于辩论的冗长复杂,总有人会要求大众宽容被批评者,多换位理解他的处境和选择:“处在那个时代那个情况下,你会比他做得还差呢”,“他已经很不容易很努力了,你这么有本事怎么没让你去啊?”“你怎么这么没有同理心,就不会多替别人想想多理解他呢?”“他比你年纪大很多、经历很多,你又怎么能体会到他的境界想法呢?”最后总会跳到你行你上,不上或上不了的话就闭嘴的逻辑。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能位置和责任, 还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在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或成本太高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以换位撂挑式的逼问让别人闭嘴并不公平。你在那个位置上该做好事情就是你的责任而不是别人的,我也不能因为自己不是鸡就不能说蛋不好吃。观点可以深入讨论,发言的权利是先在的,有能力的人该懂得并容得下批评。

四、立场站队式

     立场站队是网上特别流行的要求简明快捷表态的方式,通常会要求你效忠于国籍、地域、性别、阶层、职业等身份特质。“你买进口牛奶,不支持民族品牌还是不是中国人?”“你这搬砖的穷鬼这么替精英说话,还真以为自己是赵家人啊?”“城管能有什么好东西,当官的都是官官相护欺负欺骗老百姓”……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社会角色和身份属性,而群体之间只有通过对话相互话理解才能解决问题,更何况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具体有别的。立场站队式的讨论方式实际回避了复杂性而拒绝深入剖析问题,粗暴地按照身份属性分裂社会造成理解鸿沟并使问题的深入公开讨论变得不可能,最后只会是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

五、全面辨证论

      个人的生活经验有限而观点表述也必然是有侧重的,如果不是宣称自己手握真理自然也只是个人性的可以讨论的见解。然而很多人面对稍有锋芒和偏重的观点就指责其看问题不全面,没有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肯定是极端的不完整的从而是错误的。“你只说到了一方面,还有另外的积极的一面怎么没看到呢?”“你为什么就之说坏处,对好处视而不见呢?“怎么可能一无是处,这完全不科学,肯定还有一些潜在的好的可能性有待发掘”“你充分地百分百的完全的了解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吗?”“一点辩证思维都没有能讲出什么真知灼见?”……

    全面辨正作为一种形式的思维框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奢望借此来达到真理。我们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每个人所能拥有的其实也只是个体的“偏见”,更可怖的是穿着全面辩证的“真理”衣衫包装的个人偏见。我们不能要求文章都是 on one hand……  another hand  ……,in conclusion……;也不可能是 although  …… still……,on the  whole。个人发表意见不是填表格,也不是盖棺定论写《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求全面辨正形式的代价很可能抹杀真知灼见而使答案变得中庸而类同不能深入问题。

六、非此即彼论

      人的思维在否定一个的时候常习惯于肯定另一个,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片面思维完全忽视了立体现实的复杂性,很多无谓争论就因此而起:“你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不支持女权,就是直男癌”、“你不同情他,就是个坏人”……

      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方式忽略了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和两者之外的广阔空间,是将现实抽象简化为二选一的封闭粗暴思路。既看不到问题的复杂性,也没有给自己和他人预留转圜的余地,偏执已在心中根本不是探讨问题的态度。

七、极端绝对化

    当我们提出某个观点时,常有人将其极端绝对化后扭曲成一个稻草人式的伪问题,然后批驳这个伪问题顺带消解掉你具体的观点。例如有人提出要求扩大言论自由,然后就有人提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任由民众在发表言论肯定会肆意污蔑抹黑政府官员,降低政府声誉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民乱……问题是别人又没有要求“绝对的自由”,出现问题也有法律政策可以处置。然而通过夸大极端化负面影响就正好省去了深入探讨问题的麻烦,一切风险都要规避,所以什么事情也不能做  。

      将具体问题抽象夸大极端化其负面可能性而扭曲为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例如运动不好,因为过量运动会损害身体。树立一个稻草人而攻击想象中的弱点是回避现实的思维懒惰,根本没有进入具体问题的复杂情境。很多民众也受此思维影响,“官员哪个不贪污?”“男人哪有好东西?”这种极端情绪和绝对话语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八、个例反驳式

       当我们陈述观点时都隐含着问题的情境、前提,说的也只是一般常见的情况,并不像推理一样丝丝入扣和数学上充分必要条件一样严谨。很多人因为与个体生活经验不符,或者纯粹是抬杠举反例的情绪,常常拿出一两个例子来推翻一个一般性的论断,这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常见的读书无用论总喜欢用比尔·盖茨或者邻居家王二蛋的故事作证据,但读书与成才成功显然不是严丝合缝的充要条件,个例并不能证明学历无用;例如我们说杀人犯被所有人厌恶,就会有人跳出来说王二虽是杀人犯,怎么他妈喜欢他呢?或者我就是喜欢他……喜欢的原因和行为完全对不上点,所以使无效辩论,找到针锋相对的点是很关键的,个例的作用很微弱

九、较真无趣论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分辩是非黑白,由于问题的复杂、思维的懒惰、辩论的非功用性,很多人参与辩论并不是为了求知而只是凑热闹而为之,特别是被指出观点错误或逻辑漏洞之后就会拒绝讨论,抛出较真无趣论:“较什么真啊,看把你能得?”“都是吃瓜群众,开看热闹呗”“你说这些有什么用?你以为你就是对的?开心就好”“我只是上班地铁无聊,随口说说,别较真”……

     碰到这种不较真的,你还继续较真就真输了,还会被标签为死脑筋、一根筋、固执无趣,说一句都是多的。

十、迷踪游走式

      讨论问题时要确定各自针对的具体分歧,明确针锋相对的立场和观点,然后通过阐发、论证而使问题的层次性显现出来。如果没有铆定问题,或者不进入问题而扯到别的事情上,或者不断游走变换问题那么讨论就不可能有进展甚至是瞎费功夫生冤枉气。“你怎么不尊重长辈?”“你说话什么语气,什么态度,什么修养?自以为了不起教育谁呢?”。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孔子;你跟他讲孔子,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说事实他说道德,你说商业他说情怀,你说证据他说可能性”……观点不断在游走一变再变再变,就是不肯聚焦问题承认自己理亏。碰到这样外交部发言人式的论辩高手也只能认输,因为对手是不可能输的。

上述十种套路较为常见普遍,其实我自己也不免会犯这些逻辑思维错误,还需时常自省。总结出来欢迎大家补充转载,今后很可能会用到,碰到抬杠论辩者请他们对号入座会省事实力不少,想想就是一件开心的事O(∩_∩)O哈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