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康、善良、有想象力的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荷包蛋的小屋

      这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班主任共读的第四周,本周我们共读了《大自然——健康之源》《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和《护佑生灵和美》三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苏老师对孩子真实的爱。

      为什么说是真实的爱呢?因为我读完他的文章之后,才发现我对孩子们的爱是虚伪的,是一厢情愿的。我总认为自己很爱孩子,除了学习成绩,我更多地关心关注他们的品德培养、性格心理、习惯养成等方面。但是现在读了苏老师这三篇文章,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老师在与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是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他所有的想法和对孩子的热爱都能够立刻付诸于实践,而且善于总结应用这些教育理念。这是我们当下大部分老师所缺少的认知和格局。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但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苏老师做到了,这就是他的高尚和伟大之处。

一、关注孩子健康减少学困生。

      苏老师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这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85%的不及格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造成的。

      这个新的教育理念是我第一次接触。刚开始读到的时候也是有些不能接受的。因为我一直因为孩子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原生家庭的影响、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影响多方面造成的。但是苏老师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身体状况欠佳造成的,给了我新的思维和认知。而且学困生是可以经过学校、家长和医生多方面的通力合作让孩子身体等各方面都提升后可以转化的。

      苏老师在这一篇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解读和研究,我也信服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旦走进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在以后教育学困生的时候可能就会采取新的方法和行动了。这就是我们阅读学习的好处,慢慢地这些好的教育理念就会为我们所用,成为了我们的教育实践思想和行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进步着。

      首先我们应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给孩子们准备合理膳食的营养搭配,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成长。在他们营养都跟上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多运动和劳动,激发他们的身体机能的活跃度,让孩子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思维。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一定不要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满堂灌的课堂。儿童的听讲专注力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当我们一堂课中40分钟全部是我们老师在讲,孩子们几乎参与不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时候,就会出现苏老师在文章中说到的那样:极度精神紧张会导致儿童眼神呆滞、行动迟缓。这也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班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症状,经过和家长及孩子的沟通我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部分过度焦虑,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很容易学生的学习而暴跳如雷,把所有的责骂都放到了孩子身上,过度去发泄自己对孩子学习的不满意,导致孩子们在家里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困难,最终走向了和家长所期望的相反的道路,最终这些孩子们还是毁在了家长的语言和冷暴力中。与其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考试成绩,不如多陪伴孩子,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这样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老师也要重视劳动和体育锻炼对孩子学习的影响。积极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多劳动,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学校里也要每天领着孩子到操场上去,去观察花花草草和树木,去进行体育锻炼,激发起他们对锻炼的热爱,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二、善良是最本质的教育

      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漠视生命和残忍的人。其实这些年校园欺凌也好,虐待动物也好,这些新闻层出不穷,而且施暴者趋向于更加低龄化。我想这些施暴者之所以这样冷酷无情,是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不开的。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家庭忙于挣钱养家,信息化的到来让更多的家长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刷各种短视频来消耗时间和生命,从而也给孩子们带了一个坏头。让孩子们也更多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有些游戏是有许多不经过筛选的暴力血腥场面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这都是习以为常的了。所以他们内心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进入了一种冷漠无情的状态,对生命的冷漠无情。

      而作为学校和老师,我们虽然整天喊口号要立德树人,以德为主。但是又有多少学校都是在应试教育下不断压迫挤压孩子的快乐的童年的。我们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进孩子的脑袋里,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用成绩来衡量评价孩子,导致孩子对学习完全丧失了兴趣。我们对于学习的过度重视导致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完全成为了和学习相对抗的状态。在这样的双重压迫下,孩子们内心的真善美没有被激发起来,从而更多的被冷漠、残忍、阴暗所代替。

      但是苏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做到了,他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他激起了孩子们对待动物的怜悯之情和爱护之心。他引导孩子们去爱护受伤的小动物,在学校里建立了鸟类诊所,救助各种受伤的小动物,去喂养它们帮助它们,从而把一些在家庭中就有些残忍和冷酷无情的孩子的善良激发了出来。多少年后这些孩子都能想起小时候救助小动物时候的温情和恻隐之心。我想苏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有真善美感情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敬畏大自然和生命的人。

        但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呢?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对生命残忍漠视,越来越孤僻抑郁,内心充满阴暗和悲伤。苏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实:童年时就应该让善良的情感扎根于儿童内心,而善良和美好的愿望与行为则诞生于实际的劳动和对大自然美景的关切和感触中。善良仁爱和同理心是人性的核心。

        苏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要从小就要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要善良有同理心,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我们要用一生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我们要体会儿童时期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我们也要体谅他们的贪玩和幼稚。用善良的心来对待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多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成为乐观阳光的人。我们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也要培养孩子的善良,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善待小动物等教育理念都要贯穿于我们的教学生活全部,去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三、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我们许多老师可能对这句话嗤之以鼻,很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原生家庭的影响,等到我们再教授他们的时候,对于画画这一方面真的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孩子色彩感和搭配协调,画的画栩栩如生,有的孩子画的画一塌糊涂毫无生气。但是我们忘记了,我们对孩子绘画的评价是源于我们根深蒂固成年人思想的。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已经固化僵硬了,所以我们都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绘画,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对的。

      我是一个画画水平和想象力很低的人,但是这些年我领着孩子们用互加上美术课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要求孩子们照着老师的画去临摹,我告诉他们每个人的视野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这老师所展示出来的只是起到一个激发想象力的作用,我要求孩子们在这样的基础上随便发挥想象力去描绘他们心目中最美的画。所以每一年我都会培养一些孩子去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最美好的世界,我想这样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

      苏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对孩子绘画兴趣的引导。他认为绘画过程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自我表达和肯定的过程。他能够用宽容的心和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绘画作品,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够去描绘出自己画的画。去激发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那宝贵的思维和想象力的迸发。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当一个孩子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会更加深邃,他们眼中的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我们老师首先是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艺术家。然后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去积极引导孩子们去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去观察大自然和这个世界,去想象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和美好,去感受生命喷薄而出的力量和光明。

      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善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关心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相信这样美好的关系一定会成就最更美好的教育,也会让每个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