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驱动力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指尖的宇宙

最近又迎来了工作的高峰,每天只能在地铁上学习,虽然遗憾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提升自我,但是大体上这是繁忙工作的必然结果,早有预判,因此没有特别的苛责自己,自己定的目标已经分析的足够精细,复盘一下最近的状态:

1. 英语学习方面,只能勉强的背完每天的单词。

2. 健身搁置了.(体会到了“倒头就睡”的疲惫状态)

3. 读书计划仅仅能做到的是每天睡前看几页,

每天早八晚九,一周七天的工作强度也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虚得很啊……

但是仔细想想,对于我来说,阅读、学英语、健身都不是真正的刚需,真正的“刚需”还停留在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时间,以现在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行为模式依然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被时间束缚的感觉也是迫使自己不断的精进的原因。我曾经许诺自己:总有一天,我不需要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换取价值,换取价值的同时还能够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

同时我觉得自己在找借口,最近没有完成目标的很大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在找借口,借口就是自己太累,没有时间,如果找借口成了一个刚需,那基本上什么计划都不可能完成。

此时此刻再次提醒自己,一定要将这种为自己找借口的刚需从自己的生活中踢出去,因为,掉进这个坑里面的人,最终很多都没有爬出来。

实际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读书、健身、有效社交、写作。罗列一下就会知道,不论去掉哪一项,其实原本的生活都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一点影响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没有学会上列表上的任何技能。如果再仔细一点,算算自己平均每天在这些项目花掉的时间,就能更加清晰的感受到它们对于自身来说有多么“不必要”。

所以不妨改变一下策略,将这些自己都特别想做,但是没有做的事情,依次排出优先级,找到一些最接近生活常态的事情,慢慢地将它变成刚需,每天投入一定的时间,连续做一个月,就应该能够体会到一些改变。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想要做到第一很难,所以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自我开导的声音“努力就好”、“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重在参与”、“像他那样活的那么累,一点都不懂享受生活,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那人进取心好强,不喜欢他那么功利的人,他只是成绩好,不懂交际,不会玩。”看似逻辑严谨,但是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人,从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

所以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的将其合理化。

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实际上就是落入了那种为自己找借口的坑。就是将找借口当成一种刚需。

每当自己不努力,每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说服自己可以放弃。有一个万能的句式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等到XXX的时候。

等待可以让我们无限推延所谓的刚需。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刚需,只不过不是现在,而需要等到某个节点之后才是。但是有过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无谓的自我安慰。

等到我上大学了,再好好学习;等到我找到工作了,再锻炼技能,等到我有钱了,再学习理财。时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对应的节点也到了,但是永远可以找到另外一个等待点,把需要做的事再往后拖一拖。

真正的刚需从来不会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刚需,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还拿英语说事,除了应付高考之外,没学好英语,也没有影响到日常的交流,没学好英语也不妨碍上班生活。没学好英语,每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不要说是在国内,国外很多留学生也整天混迹在唐人街周围,这个时候,英语对于他们仍然不是刚需,所以很多留学回来的人,英语说得不好,也不足为怪了。

不要为拖延找任何借口,不情愿罢了,不想做罢了,太痛苦罢了。

就是这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