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定律、觅价行为与挤迫理论——读《经济解释》(一百七十四)
这里开始是新的一章了:
解释觅价的行为或现象是经济学比较麻烦的部分,从这里开始我分三章处理。
要注意,觅价(price searching)与受价(price-taking)的区别,主要在于面对的需求曲线:
觅价是因为出售者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他要决定受价,不能不觅。
向右下倾斜,指的是:
一个出售者所定的价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出售者或买卖双方决定,所以要觅价。
所以,觅价问题的关注核心是:
一个产出销售者会怎样选择定价与产量。
注意:
不是问应该怎样,而是问会怎样。
然而:
西方的经济学者要不是对市场认识不足,就是认识的市场变化不多。
作者举例:
一九六四年我向老师阿尔钦提出在香港某些小街上,众多小贩摊子出售相近甚至相同的物品,但出售者不断地跟顾客讨价还价。
阿师有点不相信,跟我研讨了好些时日。
这个并不稀奇,国内现在能让有很多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都如此 —— 但是原因是什么呢?对于出售者:
面对的顾客被讯息费用左右着,不知道其他出售同样物品的最低受价为何。
为什么会有讯息费用?
- 讯息收集本身不是没有成本的,所以
- 如果没有人事先收集信息、提供信息
- 当场收集,是需要时间精力的,而人们的购买行为
- 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无限制的搜寻、收集信息,所以
- 额外付出的高价,就是讯息费用的另一种表现了
- 所以,过去的中关村攒机,其实也是赚信息差了,不过就是多了一种
- 因为你不懂得攒机,可能还有一层欺骗的意义、或者学费在里面
这样:
讨价还价当然是觅价,出售者与购买者皆觅。
带来了:
结果是同样物品,不同的购买者往往付出不同的价。属价格分歧。
要进行觅价行为的分析,作者强调:
牵涉到的理论不深,但概念要掌握得好。
这一点很有意味,似乎是在说,概念比理论更重要:
- 概念是分类
- 分类越是细微,说明对世界的变化掌握的越是深入
- 世界复杂,复杂应对复杂是行不通的
- 要找到不变的,形成简单的理论
- 然后用简单的理论,来应对世界变化带来的复杂概念
- 当然,简单也是相对的、是看学科的
-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简单,肯定是不一样的
- 对于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不简单也不行,实在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