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秋天的日子
处暑来了,炎热渐消,秋凉将至。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虽是秋季,但万物尚未凋零,正午依然蝉鸣燥热,昼夜温差大。——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
秋天,一字一句皆是意,一步一摇都是景。处暑伏尽秋风凉,玉米抽穗稻灌浆。诗家最爱此时景,橙黄橘绿瓜果香。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俗语云:“争秋夺暑。”处暑,就是夏天从此就结束了!可是它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节气,真正意义的夏天结束了吗?好像并没有!——溽暑仍在,蝉鸣聒噪仍在,骄阳似火,一切如旧,漫漫长夏远远还没有结束。
昨晚,意外的一场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而至,初秋的雨,不再以“势”夺人,窸窸窣窣,滴滴答答,沾染了草木的情绪,有春雨的柔情画意,似有无言的诉说。
让人难忍的燥热似乎有些消退了,呼吸间,竟开始感到几分凉意,不禁让人想到夏天是否真的就要结束了,已经出暑了。
处暑的名字并不响亮,往往不似立春,谷雨、立夏、立秋界限分明,铿锵有力,一不留神也就过了。
关注农时的老农会说:“处暑不觉热,水果别想结”,虽已出暑和暑天无异才会收获满满,天热得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仅仅拥有凉风有信是不够的,沉甸甸的瓜果,五谷丰登才是这个节气带回人间的礼物。
处暑时节,夏日的种种体验纷纷在此休止,并染上新秋的味道。处暑像一粒种子,终于落地,生根,发芽,拥有了前世今生的命运。
处暑自有它的妙处,处暑一过,云彩就一改夏日时浓云成块重叠,而显得疏散自如,民间历来就有着“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谚语。
处暑,夏日终结了,就像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壮年,迈进两鬓斑白的老年。内心由热望冲动变得内敛深厚,犹如天上的一朵秋云,满是云淡风轻。
无事的诗人“自古逢秋悲寂寥”——为什么要“悲寂寥”呢?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惟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古往今来,诗人们喜欢吟咏秋天。
王勃望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商隐听秋雨:“无论是疏雨滴梧桐,还是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留得残荷听雨声”;
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杜牧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刘禹锡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毛泽东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到了初秋,老鹰大量捕猎鸟类,但鹰捕获猎物之后,不是马上就吃掉,而是码放在一边,就像在祭祀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开始变得肃穆厚重,万物凋零,景色萧瑟。
三候“禾乃登”,黍、稷、稻、梁等各类农作物变得成熟。昂扬的秋日,让人充满豪气,未来充满希望。
收起夏季的浮躁和喧嚣,酷热与清凉平分秋色。在秋天里感受那一份从容洒脱,领悟那一份敬美,袅袅秋风起,最美人间秋。
看看窗外已在酝酿花期的早桂,寂寥的秋,依然拥有花的深情。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我们热爱每一个季节,爱季节的转换——它总会在你将要心生厌倦之际带来新的刺激与相遇。
此时秋意渐浓而不至于生悲,秋云飘逸、纤巧轻盈,加之秋光清浅,秋水如镜,正是出游迎秋的好时节。
黄昏无事,出门吹风看云吧,也同这个夏天做郑重的告别。
一夕之间,蝉噪噤虫鸣起,一念之间,银杏黄华发生。
落一叶而天下知秋,刚立秋,怎样都是美的。拍一张天边的云,日光渐微,夕阳沉沉地朝西坠去,却依旧将余晖竭尽所能地漫天铺洒。
夕阳近处的云呈温柔轻曼的橘粉色——比少女的红晕略浅,比婴儿的粉唇略暖。稍远一些的,则偏白偏黄,零零散散地各自飘荡着,看似静止,实则却以极微妙的动作不停变幻着。
像山坡上信步吃草的羊群,远远瞧着像木偶似的,一动不动,恍惚间又定睛一看,才发觉各自的嘴上都在缓缓地咀嚼着青草,身体也在小幅度地变换着姿势。更远处的,夕阳便也顾及不上了,是乌青色,使人不得不疑虑那边也许正下着雨吧……
看着想着,太阳已然耗尽了最后一点光辉,月亮已露出大半张青白的脸,在无云遮蔽的一小片青天上和颜微笑着。又一会儿,秋云薄薄地散去,夜色也渐浓了。
初秋的夜晚清朗、沉静,只听得到暗穴里蟋蟀的嘤嘤鸣叫,从屋檐前落花的角落里传来。
“孤独寂寥”的清秋夜晚,更适宜“创造”一些凄凉的事——“你看这南归的大雁,真是薄情寡义,比秋云还要淡薄!连一封书信也不肯为我传寄。正是因为书信寄不出,才让我陷入这寂寞的境地,唉!我都不记得从前与友人相会是何种滋味了。”
八月我们尽可收藏阳光,裁下一片白云,当做给你的第一张信笺——当你抖开信封的时候,一个雾濛濛林区的清早,就会落在你的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