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设计而非规划人生
斯坦福大学有一门热门课程:人生设计课。该门课程的理念是:把设计思维运用在职业规划上,帮助发现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本书《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则集结了这门课精华,除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之外,还有几点闪光之处。
设计VS规划
首先,聚焦本课名称:人生设计。为什么是设计人生而非规划人生呢?作者给出了三个理由:
1.不要坚持初心,而是重新定义问题
2.不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拥有很多个选择
3.不要“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而设计人生需要五个思维模式: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深度合作。
如何设计人生
对于人生设计,书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方法。
Step1 评估:目前的人生状况
正如书中所说:“在确定前进的方向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你现状正在奋力解决的人生设计问题是什么。”如果连问题都没有找到,又何谈解决问题呢?对于这一点,书中有很精彩的论述,特别是“重力问题”的阐述(见下)。
书中将人生分为四个大方面:健康,工作,娱乐和爱,具体评估方法为”仪表盘“
Step2 方向:创建人生指南针
这主要是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工作观,反思两者的一致和偏差,找到自己的”正北“方向
Step3 寻路:美好时光日志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记录和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从而了解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Step4 破碍:制作思维导图
这一步是针对”美好时光日志“中的给予自己心流体验的活动,制作思维导图,创建工作描述。
Step5 计划:奥德赛计划
设计三个不同的5年计划。
Step6 尝试:原型设计
通过进行原型设计来不断修正人生设计。
几点启发
最后谈谈这本书对我的几点启发。
1.好的人生并不唯一
书中一个对于人生的比喻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生活并不是数字绘画,刻板而没有创意。实际上,生活更像一幅抽象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这和中国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完全相反,中国社会下人们总想找到最好的那一个人生范式,以此作为标准来要求所有人靠拢。而人生设计完全不同,秉承多样化的内核,保持开放的心态来不断尝试,完成自己的人生。
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让我非常惊讶,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并不需要找到最好的那个人生(事实上也没有最好的人生),我可以拥有很多人生,每一个对我而言都是好的人生,我选择任何一个都可以。
2.重力问题
这个概念让我意识到了以往思维的盲区。
什么是重力问题?就是哪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情况,一种环境,一种生活现实。
反思我自己,也曾多次陷入这种”重力问题“,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事无成,这背后实际上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逃避。
3.快速尝试,不断前进
这是书中所说的”原型设计“的理念,运用于人生设计中。但是这种理念也可以推广至很多情形,无论事情大小。用较小的代价来获取信息,从而不断修正前进方向,而不是在原地深思熟虑,最终走向错误目的地。
4.进行失败重构练习
我一直想要对错误进行反思,本书提供的”失败重构练习“对我而言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失败的分类。
总的而言,读完此书并不会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尝试运用书中理念,则会让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