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安逸和 ||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共同因素(一)

2019-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安逸和

继续啃书。许又新教授《心理治疗基础》一书指出,各种心理治疗技术虽然方法不同,但是一些起作用的因素却是相同的。这被称为“起作用的共同因素”,一共有六种。

一、 矫正性情绪体验

(一) 先处理情绪。

原文:不同的心理治疗都可以为病人提供这种情绪体验。一方面,病人的焦虑、紧张、沮丧、自卑的心情可能减轻;同时,病人在与治疗者交谈中可能萌生希望甚至信心,感到心情轻松愉快,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各种治疗的方法虽异,但都在努力帮助病人摆脱沮丧和无能为力感。

感想:李老师在课上多次强调,“先处理情绪”。所以“矫正性情绪体验”是共同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有的时候,来访者仅仅是开口倾诉,就能够缓解症状,释放压力。其实,疗愈从他有勇气敲开咨询室的门就已经开始了。

(二)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原文:江湖医生往往能够迅速取得明显的疗效,道理就在于,江湖医生善于迎合病人的情绪需要,“神奇”、“特效”、“祖传”等夸张的宣传,确实能使很多病人为之精神一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专业心理治疗者摒弃上述做法。

弗洛伊德:“要告诉他这个方法如何困难,如何需要长久的时间,如何需要他本人的努力和牺牲;至于疗效如何,我们告诉他不敢确定,一切成功都靠他自己的努力、了解、适应和忍耐。”

感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向朋友倾诉,可能会轻松一时,但过后依然沉重。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速成的,真正的疗愈必须从内开始,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我们是专业的治疗师,不做业余的“江湖医生”。

(三)先做好自己。

原文:症状各异的病人有一个共同之点,他们的“重心”都不在自己身上,总是以某种方式放在别人身上。……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帮助病人形成自己的“重心”,也就是了解和接受自己,自信和自我支配,觉察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目标去寻求满足。

感想: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想改变别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遇事向内求,先做好自己。

(四)掌握焦虑“分寸”。

原文:支持行心理治疗(如安慰、鼓励、简单浅显的解释和适当的保证等)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而深入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可以提高焦虑水平。这两种技术需灵活掌握,有时需交替使用,使病人的焦虑控制在最佳水平。

感想:焦虑太低会减少病人的改变动机,焦虑太高又会影响社会功能。看来,治疗师得拿好两把刷子,不停调整对方的焦虑水平。这确实需要功夫。

(五)心理治疗是一门“语言艺术”。

原文: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治疗者给病人以活力的品质,如果治疗气氛沉闷不活跃,使人感到无聊,那么即使是最细致的开导也是不起作用的。……如何使心理治疗性交谈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我们每个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人都必须锻炼的一项基本功。”

感想:我们常听说“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现在看来,心理治疗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至少要使气氛不那么沉闷。关于幽默的重要,许教授在本节概述中已经有过论述。

二、从事新的有效行动

(一) 习惯改变性格。

原文:习惯就是行为和反应模式,不同的性格意味着不同的习惯系统。从事新的有效行为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或模式,同时使某个或某些旧的习惯或模式成为不必要的而趋于消失。这样一来,性格也就发生了改变,

感想: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知道为什么要连续90天写研修日记了吧?你正在改变命运。

(二)心理治疗不保守。

原文:即使你不相信行为治疗的理论对人性的理解,它的治疗技术还是可以酌情加以应用的,道理很简单,这样做对病人有好处。……由于门户之见而妨碍了心理治疗疗效的提高,却是不可取的,心理治疗必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感想: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三)承认欲望,聚焦行动。

原文: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即W=D/B。许多病人看到了欲望与烦恼成正比的关系,企图用“想开”、“看透”来压抑欲望,以达到无烦恼的境界,他们的亲友也通常这样劝他,但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压抑欲望的人,欲望并不消失,反而对抗性的加强了。

神经症的要害,不在于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情欲,而在于病人不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思想、情欲就是“我”,老去控制思想、情欲,意味着“我”老是跟“我”作对,这是典型的心理冲突。

感想:这一段看得比较烧脑,但却是最有内涵的一段。核心观点是,人的烦恼取决于两个因素,欲望和行动。有心理问题的人遇到烦恼,总想去控制欲望,但很少采取行动。实际上,采取行动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因为你可以支配行动,但不能支配欲望,因为欲望是另一个“你”,你不能跟自己打架。

看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采取行动吗?比如说,一个人抵挡不住美色,想搞外遇,这也不需控制欲望,而要采取行动吗?

后来,看到许教授写的是“……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明白了,“改变”也是一种行动。

不禁联想到王阳明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见美色而心动,是天理,但要真正去做,就是人欲了。阳明心学也强调接纳人性,但要知道哪些是“天理”,哪些是“人欲”,哪些要“存”,哪些要“去”,这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分界点,应该也是许教授所说的“改变”与“满足”的分界点了。

写于2019年12月6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