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宋元史‖南宋的皇帝们(下)
宋理宗赵昀,别名赵乌孙,赵与莒,后被宁宗赐名赵贵诚,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父亲赵希瓐,系赵皇宗室。
赵昀即位的前十年朝政由奸相史弥远独揽,史弥远矫诏废掉宋宁宗所立的皇子济王赵竑(hóng),赵昀才得以顺利即位。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死,赵昀结束了他的“十年无为史”。
赵昀非常推崇理学,因此不断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为“端平更化”。在理宗的竭力提倡下,理学确立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上的正统地位,信奉理学成了做官人仕的必要途径。
端平元年(1234年),赵昀履行与蒙古军盟约联合灭金。并在盟约中商定灭金后,河南之地归于宋朝。但实际灭金后,蒙古因为没有官方文书的证明,反悔盟约中的约定,不承认口头协定,收复河南以失败告终。
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违背盟约为借口,全面进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
理宗赵昀晚年逐渐昏庸,淳祐十二年(1252)开始,逐渐荒怠于政事,并任奸人为宰相,使朝政又回到了相权擅政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以贾似道独相参政的局面。
理宗赵昀两个儿子早夭,无皇子,淳祐十三年(1253年)立其胞兄荣王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子。赵禥身体有先天缺陷,生下来后手脚软弱,大脑发育缓慢,属于低能儿,昏庸的理宗赵昀偏要立为皇嗣。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今杭州)驾崩,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岁。
宋度宗赵禥,(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
宋度宗赵禥在位的10年,因智商低能,无能理政,称贾似道为“师相”,完全听从于贾似道。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南宋王朝更加腐朽。
宋度宗赵禥在位时期,忽必烈已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而贾似道却常常隐匿蒙古攻占宋国城乡的消息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使宋朝形势十分危急,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宋朝处于灭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宋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
宋恭宗赵㬎,宋度宗赵禥次子,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七月初九—1276年二月初五在位)。
咸淳十年(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因即位时年仅3岁,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赵㬎退位降元,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出家,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至治三年(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宋端宗赵昰,(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宗的长兄。
1276年,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潜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金华),后又至温州,为赵宋王朝保留了一丝血脉。此后,张世杰、陆秀夫也陆续率残部到温州江心寺会合。几天后,赵昰一行从江心寺辗转来到福州,在福州被立为宋主,改元景炎,册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加封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当时的宋朝早已名存实亡,在元军压迫下,“流亡”的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于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士兵远离故土,渐生异心,家眷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年仅9岁。
宋怀宗赵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景炎三年在碙州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冈州拥立为帝,改年号为祥兴。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二月初六(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朝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怀宗赵昺在位313天,卒年八岁。享国320年的宋朝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