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亲情 • 收获
周末,一边拿着哑铃,貌似在锻炼;一边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新相亲大会》。
《非诚勿扰》是我出国前就喜欢的节目。多年没看。孟非还在。
网络女嘉宾各个颜值很高,衣着时尚。年龄都在22-28岁之间。
过去,我是站在女嘉宾角度审视男嘉宾。因为那时候,我还年轻,身轻如燕。
在如今的《非诚勿扰》,孟非依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持人,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
第一次看《新相亲大会》。这是子女带父母一起相亲的节目,比起男女双方在场的“非诚”,增加了代际沟通的《新相亲大会》更见冲突与矛盾。
如今的我,更喜欢看这些亲家妈妈的容颜与才艺。
不知不觉是同类项站队。Apple to Apple comparison.
网络这不,71年出生的孟老师,已经被尊称“孟爷爷”!
时光飞逝。不服不行。
难得将自己置于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观望嘉宾的欲望和经历、情感及需求也看看类似中国父母们与时俱进的婚恋观念。
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回不去了!如果经历数年在异国,情感一定要契合潜移默化的变化。
变心了?
在异国他乡,同胞们热心地为下一代组织了相亲活动。同族裔还是不同族裔?是AA制的共同奋斗。
异国他乡,结婚了,可能没有接触机会见过亲家。如果不同族裔的,第三代的抚育,是不需要长辈效劳的。自然,隔代也不亲近。语言文化的隔阂。
恋爱与婚姻的独立,略有冷漠的无奈?
这样想着,我们这代有子女在异国中年人,也许就是历史的特殊一代人:奔波劳碌于两国。割舍不下。
故土,有年迈的父母,偶尔随子女旅居国外或带过第三代,却难以适应;异国,起初出国就学而在那里成家立业的孩子,而且是最后一拨的独生子女!
很喜欢看人烟味很浓的相亲节目(即使可能有商业成份)。在那里,我验证自己的爱情是否有机盐,养分自给而且保鲜,丰富得还可以寄予下一代。在那里,美丽与帅气的相配,是否可以经历岁月的风雨,见证璀璨的彩虹。
暴露在亿万人面前,如同自媒体的名博主,演绎出来,要求拥有强大心理的素质。而真正的幸福,不需要声张,不要凡尔赛。低调而简单,只为自己活一回。不是秀给大家看。
周末,如同温锅上的蚂蚁(或蜜蜂),忙绿着,这边电话,那边视频。
现场秀,很热闹;现实却很骨感。
爱情往往需要一些运气;而疫情下的亲情,则需要智慧与一股勇气!
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