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宋代新儒学
由于宋以前朝代的兵变众多,这影响了宋初统治者的政治选择,采取了抑武倡文的国策。
在思想学术方面,起初也基本未脱汉唐窠臼,宋初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仍是以章句训诂为主要特点的著书之学,《五经正义》之类仍是官方法定的经学教材。后来
到了北宋中期,也就迎来了这种政策的结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在政坛上的改革和思想学术领域的革命。(这一集侧重想思想,政坛上的改革如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前面纪录片也有提到)
而这段时期的儒学复兴,成为新儒学,也叫宋学。新儒学作为义理之学,是对支离繁琐,拘守师说的汉唐章句注疏之学的否定而产生的。(又称理学)。
新儒学完成了由义礼之学向心性之学,性理之学的转变,宋代的学术思想具有了卓然有别于汉唐之学的全新气象。
振兴儒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后期,韩愈于《原道》中主张重振儒家的正统地位,但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那么理学又是从何而起?其孕育于宋真宗大力推荐儒学,并提倡佛道,兴起于宋仁宗通过科举取士和兴办州县之学,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
随着新儒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也在觉醒,儒者的使命,不仅限于关门治学,更在于通经致用,以圣人之学为指导,服务于国家、社会,公元1043年至1045年间,实行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和变革。(虽然后来失败了)
期间,以欧阳修为代表倡导古文运动,胡瑗倡导明体达用之学并对儒学进行了教育普及(与孙复、石介在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过程中并称宋初三先生)
到了宋神宗时期,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在期间开始。
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法令要求废除用诗赋词章和帖经墨义取士的旧制,专以经议、论策取士。
由王安石负责编撰、训释《诗》《书》《周礼》的《三经新义》颁行天下,这既是新儒学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配合变法的政治产物,王安石创立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荆公新学,在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经新义》一直是官方法定的学校和科举教材,荆公新学也长期居于官方显学的地位。可惜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王氏新学成了异端邪说,他的《三经新义》也没起多大作用了。
真正作为宋代理学的开端始祖,数周敦颐(《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
宋神宗时期,也是新儒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儒学,由博通转向精微,由主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转而更重视纯理论的探讨和心性体悟,由庞杂丰富而转向规范定型,学术体系趋于完备和成熟,哲学思辨的水平明显提高,由此收获了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即理学体系的基本确立。(关学张载、洛学程颢 程颐,同时也是理学奠基人、闽学朱熹)
今天我们说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心,即心学、道即理学。而程朱,即前面所提的理学奠基人和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理论,又称程朱理学。
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同时朱熹也是理学道统的确立者,从他的《伊洛渊源录》一书开始,北宋五子成了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程朱理学也发展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心学在宋代比较出名的则为陆九渊,即陆氏心学。(虽然他们的理念不同,但是不妨碍他们的友谊。宋朝有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公为公,私为私,士大夫们都很能分的开)
除心学理学外,还有一个外王之学,这主要是来自浙东学者,更侧重于经世致用的外王(wànɡ)之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历史经验,强调建功立业,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
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着力点,也不是颠覆传统,不是为了新制度开辟道路,而是对固有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重建,并且这一思想成果本身,又构成新的传统的一部分。
在中国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理学标志着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与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虽然理学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传统儒学得以脱胎换骨,但民族精神却失去了汉、唐时代恢弘开拓的气象,在宋朝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三纲五常的礼教桎梏益形强固,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追求和探索新知的创造力日渐迟钝,民主与科学精神难以产生与传播,这些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处于稳定却停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