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晋城面塑    ( 散文)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谷清泉

                      赵元龙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民间面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曾多次通过查找资料、走访民间艺人、实地观看制作等,对晋城民间面塑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据史料记载,晋城地区汉代时期就有了面塑,宋代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里。由于黄土高坡肥厚的土层、适宜的气候,晋城生产的小麦面粉有劲道有韧性,尤其适宜于面塑制作。同时,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为面塑艺术拓宽了心灵表现的天地,使晋城面塑成为手工艺和民俗有机结合的一种文化整体。更重要的是,晋城被称为“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促进了面塑艺术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因而,晋城面塑以其丰富的内涵、新颖的构思,巧妙的制作,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一

      人们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制作面塑?我认为,有史以来人们就把美好生活的愿景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并试图在人与神之间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面塑。

      你看吧,在一年四季的农事节令和人生的岁时节点,人们都要按照传统习惯制作面塑,并赋予特定的含义,而且有其内涵深邃的文化指向与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从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

        农事节令的第一个节令应该是春节吧。每逢大年初一迎神之时,家家户户都要把精心制作的枣山供于神位之前,祈盼来年粮积如山、国泰民安。清明节祭祀扫墓,要用发面鏊烤的“花托”悼念逝去的亲人。中秋节做月饼,赏月祭月,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重阳节蒸九层高的花糕,表达步步登高的祝愿;封谷节蒸谷祭馍、软黍米面灯馍,感谢上苍对天下黎民的保佑,祈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展现生命意义的人生礼仪中,面塑又赋予习俗礼仪和宗教文化双重意义。满月是出生后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父母蒸制精美的“龙凤呈祥”祭拜送子奶奶等神灵,表达免灾消难之意愿。孩子开锁蒸“大转圪链馍”,表示进入成年的开始,祈盼事事如意,健康成长。婚礼迎娶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精塑十二生肖造型,表示对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良好祝愿。老人寿辰,晚辈蒸制“大寿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老人去世,表示走完人生之路后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十二围圈”以供品形式出现在殡葬仪式上,既是对父母功德圆满的赞颂,也是表达女儿的一片孝心。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饱含浓浓感情精心制作面塑的同时,也把平凡而普通的日子装扮得丰富多彩、別具一格。

                            二

      有人说,在我国,北方面塑粗犷、豪放,南方面塑细致、精巧,我认为,晋城面塑的特点是二者皆有之。

      首先是造型夸张,表现气派大方。晋城面塑大多选材于炎帝农耕文化,具有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纯朴与自然本色,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晋城特有的风土人情,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造型夸张、大方,用色光亮、泼辣,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能给人以动感和美的享受。

        你看那,大年初一敬神的枣山,造型别致,形似浮雕。大部分以五层面环组成,底层较大,高约尺半,层层叠叠形似小山。高达十二层的“节节高”,上摆十二生肖,其周围是鱼拱莲、凤戏牡丹等各种花形。小花捧着大花,可谓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在高平、泽州,婚姻嫁娶流行一种表示夫妻恩爱的“特大馍”,重5至10公斤。高平地区丧葬仪式蒸制猪羊祭和青狮白象祭,用面25至30斤,高3尺,直径3尺,像巨大的蘑菇,形状实在壮观!

      其次是构思巧妙绝伦,造型美轮美奂。晋城民间面塑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的综合凝聚物。在高平、泽州、城区等地区,婚嫁流行男方给女方送“小饭”。包括龙、凤、鱼、鸭、葫芦、石榴、牡丹、毛篮等。“龙凤呈祥”表示夫妻恩爱;石榴牡丹象征多子多福。女方给男方的礼馍是“双头鱼”,“小饭”基座为鱼形,布满球体,中心一朵大莲花连着莲藕,身上布满球体象征鱼子,花开孕子,诠释了男女相爱与歌颂生命的意义。在形式上,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巧妙结合,栩栩如生,堪称艺术上品。

      晋城面塑的第三个特点是造型粗犷雅拙,风格热情豪放。阳城的农历七月十五,娘家为闺女送“焙面娃娃”礼馍。主料为上好的麦面,辅料是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子等,用特制的砂土套锅烤制而成。形状有传说故事、戏曲人物、动物飞禽、花蝶鱼虫等,主要内容有《孔雀开屏》《李三娘担水》《八洞神仙》等,期盼女儿生活甜蜜,幸福安康。造型粗犷朴实,风格简练、鲜明,富有雅拙之美。十月十“封谷节”,陵川人用熟软黍米面发酵蒸馍,上捏元宝灯、鱼、鸡、猪头、桃、等,正中捏一小坑,将断截香油蘸过插入灯中,敬神时点燃。祭祀上苍,迎接财神。

      也许有人看不到晋城面塑的“粗”中之“细”,我要告诉他,晋城面塑“心细如针”,表达的是绵绵真情。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大部分地方要做粗细两种月饼:蒸或烤的叫粗月饼,用模型印脱精心制作的叫细月饼。细月饼内包青红丝、桔饼丝、核桃仁、枣泥和红白糖做成的馅。蒸月饼内包核桃、红白糖。祭月时,月饼由大到小摞至九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祭月、拜月、赏月,此情此景,谁能不触景生情,又有谁能不为远方亲人而默默思念呢?

                            三

        我曾多次走进乡间农家和城里手工作坊,观察面塑现场制作,探秘其中的奥妙。

      看上去,面塑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剪刀、菜刀、梳子、篦子、竹签、墨笔以及用竹、角、树脂等材料制作的拨子。制作过程也不过包括发面、揉面、捏塑、烤制或笼蒸、点染描绘、组合等几个步骤而已,但是,要想制作出理想的面塑,则需要融合捏制技艺、绘画造型、形象思维和创新创造意识,其考究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规律,都很有独到之处。

      每逢节日前几天,村里的巧妇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看家本領,庄严地投入到捏制面塑的角逐中。只见她们一个个憋足了劲儿,然后在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把一捧面团在手下不停地揉、不停地饧,接着就搓一搓,捻一捻,剪一剪,压一压,一扎一挑,一盘一按,再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便雕琢出了不凡的神韵,一个个精巧别致,形体方寸适中。动物类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活蹦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小猪、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重点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憨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尤其是那花草,经过细心地搓、捻,压、拍、挤,叶子薄的如纸,筋枝细的如线,杆子拐直有度,栩栩如生、青翠欲滴……足以让人乱真。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后,再用品色点染,那白面与颜色的碰撞,便演绎出精美的面塑:一个个白白胖胖,敦敦实实,鲜嫩灵活,娇态可掏,色味全佳,禁不住让人笑出眼泪,流出口水……

      每到这个时刻,她们的心境是那么浅浅的随意和从容,仿佛小桥流水般朴素与自然。一个个忙而不乱,紧而不慌:手,随意地捏着;心,恬淡地想着;眼,细腻地品着;嘴,低声地说着。每个人心里,都有藏于深处的一道风景。也许在山穷水尽的当儿,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而眉宇间却是一笑而过。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从容不迫地握着一缕灿烂的阳光,满怀一颗敞亮的心态,享受家常的温暖,憧憬平实的梦想。

        我曾亲临西大街看过“十二围圈”的制作过程。一个入深比较宽敞的三间屋子,靠窗台的两张桌子上放着案板、制作工具和各种食材:精致的面团、嫩绿的蔬菜、新鲜的水果、五颜六色的食品颜料等。心灵手巧的匠人将“十二围圈”较以往都作了适当调整与取舍: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蔬菜汁面与本色面相结合。在造型以及色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的同时,以往单一的水果桌还增加了多个种类:蔬菜桌、十二生肖桌、走兽桌等,灵活搭配,惟妙惟肖,令人赏心悦目。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晋城面塑始终以其鲜明的特色、迷人的魅力世代相传,而且历久弥新,愈来愈美。让晋城面塑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