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艺术之家读书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6.风雨天一阁

2017-01-10  本文已影响356人  顽皮的panda

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读余秋雨,有的只是一种苦涩的无奈。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但是保护起来难度很大。当时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嫡系子孙范鹿其,负责守院。他告诉郑君伦和那一个班士兵,这里的规矩是,不能生火,不能吸烟,更不能翻书。战士们连平日做饭都只能去院外。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明代著名藏书家,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 。官至兵部右侍郎 ,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 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名“天一阁”,至今有440年的历史了。阁四面临水,上通六间为一,中以书橱间隔;其下分六间。为古代藏书楼建筑典范。


浅析

《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单纯的写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实现某种文化现象的脉络与意韵的散文,文中处处在言说历史与文化。

《文化苦旅》一书,更侧重中国文化的论题,他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义了,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其独特的视角,用文化的聚光灯来表现文化的脉络与韵意。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使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文化中有这样一个领域,和这样一个学科的分支.

可以说“天一阁”这个地方,是中国藏书史上绝对不能回避的一个很重要的书楼.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藏书楼,它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图书收藏、流传的基本特点.天一阁的故事,天一阁的风风雨雨,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藏书史.

所以,作者也给文章命名为“风雨天一阁”.天一阁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宁波,而文章由余秋雨这个宁波人来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明清以来的江、浙地区,文化氛围是很浓郁的,这个可能也是跟南宋迁都杭州后,中原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南移有很大的关系.受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法则的引导,城市、乡村的子弟读书成风气.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出现天一阁这样的藏书楼,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而然了.

《风雨天一阁》追叙了天一阁悲怆的藏书历史,歌颂了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文题以“风雨”饰“天一阁”,敷设了全文的色调,结构了全文的材料,隐喻了全文的主旨.

1.赞叹以范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品位。

2.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感叹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渴求的悲怆和神圣。

3.呼吁保护、传播天一阁乃至整个中国的优秀文化。

4.倡导宁心静气地阅读,从中体会乐趣、汲取文化的养分。这篇写于上世纪末的散文对当今生活充满借鉴意义。


各章节结构

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 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 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 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 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 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 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 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 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 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 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 

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 ,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 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


具体情节

《风雨天一阁》的开篇是一场冷飕飕的自然风雨。

“院子里积水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

这是实写,又是一种隐喻;这是表征,又是象征.暴雨如注下的天一阁,传递着浓浓的历史文化风雨的信息:关于它的得名,关于它的威严,关于它艰辛的收藏关于它悲怆的传承……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一句,可解读为作者对天一阁的总体观感,是作者叙述天一阁历史变化的总起句。

此句显露了“风雨”一词的本相,指岁月流逝这中的历史文化沧桑.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路写去。

到文章末了,作者这样归结道:“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和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结尾处的文字,使“天一阁”的具象变成了“民族古老文化“这样一个涵盖面更为深广的意象,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天一阁自然风雨和历史风雨的描述和议论。


感悟

《风雨天一阁》读罢,思考与惊叹并存。无论藏书者所采用的极端方式是否受到世俗大众的理解认同,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否认藏书者莫大功勋。他们让中国传统 文化在颠沛流离中有了个歇脚的地方,而这种不遗余力的文化忠贞,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于乱世中余脉延存的支柱力量。但小小的天一阁,承载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一座藏书楼来寄托追思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文 化,就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了。也许余秋雨推崇天一阁,就是因为它孤独地显现出藏书者极强的文化韧性和它对文化传承者们巨大的示范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