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二)
年的味道怎样呢?现在恐怕都说不清了,连小孩子对过年都不那么盼望了。生活条件好了,天天像过年,还有什么可盼望的呢?想想我们小时候,是多么盼望过年啊!
记忆中的年味是甜的。那时,母亲走娘家,总要拿些点心,而且那时似乎也只有点心。于是母亲会在腊月二十一二的时候,赶集去买。我每次都做母亲的小跟班。到了樊相集上,整个一条街似乎都是卖点心的,有各色饼干、江米条(我们称之为麻号)、蜜三刀、大桃酥等等,很多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一般都是甜甜的味道。母亲便会一家一家的地看,卖家服务态度好,为了证明他家的点心好吃,总会热情地让品尝一下。于是母亲就会自己尝一尝,很多时候也会给我一点点,让我也享享口福,然后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我大伯曾说过,小孩子的味觉是最灵敏的,如果他觉得好吃,那就是真好吃。母亲似乎也是遵循的这一原则。于是,我便随着母亲从街西头一直逛到东头,一面看一面品尝,货比三家,就这样品尝了一条街,买了令自己满意的点心,回家去了。当然,有时不会一天买齐,于是就又有机会品尝一条街了。那滋味真是甜。
后来,母亲也会学着去做一些点心。做的最多的是江米条。其实母亲并不知道做江米条需要的原料应该是糯米面,她总是用小麦面粉,把面和好,擀成片,再切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用油炸,之后熬些糖稀拌一下。那时用的都是地锅,而我的第一任务就是烧火。母亲很欣赏我的烧火技术,总说我烧的火火候正好,炸出的食物好吃。江米条炸好后,就该拌糖稀了。熬糖稀也是一个技术活,我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也成了熬糖稀的“高手”。在锅里放少许的水,倒入一定量的白糖,放在火炉上熬,这期间要不停地搅拌,以免粘锅。熬到用铲子挑起来,倒下去时有连接的糖线为好。该上糖稀了,父亲准备好搅拌工具,母亲端着熬好的糖稀往江米条上慢慢倒,父亲则迅速搅拌,二人密切配合,才能使糖稀均匀地粘在江米条上。自制江米条做好了。虽比不上卖的酥脆,却也是嘎嘣脆又甜蜜。拿到舅舅家,表哥表姐都喜欢吃,每年都让母亲多带些过去;堂哥堂姐去我家,也要吃上一些。
现在江米条是早已不做了,但那味道却怎么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