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加油的~
最近来上海一家体育公司培训,一起来的还有两位同班同学,今天和一起工作的几个哥们上午去办了银行卡和做了身体体检。一路上说说笑笑的也很有意思。
一路上聊天下来,我始终在想的是如何和人沟通,也一直在审视自己,比如为什么在某一时刻人们总是会陷入沉默,而在有时一人的一句话总能够挑起一番热论。记得心理学上讲过,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要想一个人疏远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别人无回应,别人一句话。哇,这里好漂亮呀。而你在一旁面无表情,没有声音。别人一定心里是非常感到无趣的,以后别人自己也不会向你发出心里的感触和声音。
我们很多人的性格行为也是如此。有些人总是活泼开朗很活跃,而有些人也总是默默寡言,其实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就是这样,在小的时候,小朋友对妈妈说,妈妈你看看,我能拿的起这个,能做这个动作了。妈妈说,现在没功夫搭理你,一边玩去。对此想来,小朋友自然心里会感到一阵失望,因为回应就是光,能照亮一个人的心。这样的小朋友,对于这样的反应如果是经常的,时间一长,他就不会愿意在和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或者感受,因为每次都是换来一阵的失望。于是人也变得沉默起来,对此也养成了习惯。
相反,如果见到一个小孩,活泼开朗,招人喜爱,见到漂亮的阿姨,就跑过,哇,阿姨,你好漂亮啊。这样的小孩,可以想见,家里的父母也是比较开明的,他们即使是在忙的时候,也会给小孩一个回应,“嗯,很棒,有进步。”如果实在忙,也会和小孩笑一笑说,“现在爸爸妈妈有点事,要专心工作,等会再来看你表演动作好吗。”
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理应如此。
今天和几个伙伴,在大街上走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我在一旁就看着他们,有时候说的搞笑的地方了,就放肆的哈哈大笑一下,但也没什么话,我就在想,怎么这样勒,特别是在银行门口等待的时候,我就在一边,心里也感觉一阵的压抑,想说的到了嘴边却又咽了下去。总觉得不太好。
过了一段时间,换了一个地方后,自己也不知为何,才慢慢的变得话多了起来,和他们一个劲的开玩笑。在回来的路上一想,才发现过去自己的种种经历总是对陌生人不愿意说话,只有等到一定程度的熟悉之后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而有些人则对这个非常在行,他们很能快速的让陌生人接纳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拉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就很难做到。
对于前一种人,他们就很适合做一些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善于去推销自己。而对于自己,则很难在一开始给人一种好的感觉。但是自我也发现,只要情况需要,也会在心里下意识的做调整,但这种调整,还是源于一种“装”,只是别人不太容易察觉而已。
最近听了李玫瑾老师的讲座,很是喜欢,李老师讲了一个点,自己印象极深,就是讲了人与人之间其实有很多不同,每一个不同点都有可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方向,有些东西是改变不来的。你说有些小孩为什么从小活泼,而有些小孩就从小安静。这是他们从小的家庭化境所影响的,你很难改变。
李老师说,有些人比如说遇到一个什么事,看见那东西位置偏了一点或者其他什么情况,总想要给那点补上,要是办不到,就心里难受的很,给那点小地方做好了,心里就舒坦了。
对于这种人,李老师说,这是科学家的品质,科学家就需要这么精致,不容一点错误。而你说要去做科学家,但是平时也不太注意小细节,即使你再努力,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你没有别人身上的那一点难受,对于这一点难受,是别人做事的动力,尤其是十年如一日的动力。而你说只是靠意志力,靠自己想象中未来的某某一切,你是很难到达的,这就是不同。
对此,也让自己收获颇多,看李老师讲话过程中,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就是“比如成龙,放在我们现在这个教育体制下,肯定就是一个小混混”,因为他从小就好动,不喜欢读书。
人有很多种,性格也多样,尤其是身上的很多品质特点,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人们总说什么怀才不遇,我觉得首先自己就是自己的伯乐,你得时刻去注意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够的地方。
知道自己写不来小说,不是这个材料,那就放弃。知道自己能干某事,能从中找到发自内心的快乐,那就去持续的做。就像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课里面讲的,要知道你的恐惧的边界在哪里,你的快乐的源泉在哪里。
还是要加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