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本书35:旧宫殿、文艺复兴是什么

2018-09-02  本文已影响23人  萧闲alx

旧宫殿(祝勇)

祝勇写过不少关于故宫的书:《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纸上的故宫》、《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很多人在去故宫之前都会先看看他的这些作品,以免自己迷失在故宫重重叠叠的宫殿群中,一路走下来啥都都没看明白。

在祝勇关于故宫的这些作品中,《旧宫殿》毫无疑问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

《旧宫殿》是一本沉重,乃至于有些血腥的作品。祝勇用文字揭去了故宫富丽堂皇的外表,露出了里层的权力崇拜,以及权力逻辑的蛮横和残酷。

其实平时在看影视剧时我们也都知道宫廷之中满是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在祝勇的笔下,那些阴暗的角落真正的展露出来时,真的是让人背脊发凉。

比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太监阉割:

刀子在软弱的睾丸上所向披靡。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在左右分别横向割开了一个口子,像割豆腐一样,没有丝毫阻力。疼痛如同尖锐的叫喊,才刚开始就令人难以忍受。师傅用两手将睾丸从阴囊里往外挤,这一次睾丸不大听话,像碗里盛的水银,松散的晃动,就是不肯出来。师傅的双手执着的用力。睾丸仿佛直接连通孩子的喉嗓,他想像从前一样不顾一切狂号,但师傅但动刀之前已将一枚煮熟的鸡蛋整个塞进他的嘴里,把他的呼喊声堵了回去。他憋得几乎透不过起来。剧烈的疼痛像几条敏捷的蛇,从中间迅速蹿向四周,从他的两腿之间蔓延到每一个脚尖,他的大脑几乎被那疼痛击昏,但是身子还在激烈的打挺。已经僵硬的小腹还在拼命地用力,企图将自己的睾丸挤出去,仿佛那柔软的丸粒将带走疼痛。睾丸终于被挤出来了,他感到空虚的下身又被什么东西糊住。是事先片好的两片猪苦胆被贴在球囊两边,以起到止血作用。

这还只是较为常见的事件,别提那些更为血腥的酷刑了,这些才是那座宫殿的本相。

《旧宫殿》令人难忘,除了内容的沉重外,还因为文体的特别---你很难将其归到某一个门类中。

百度百科将其当作“小说”,确实,小说开篇颇有几分武侠小说的风采。可看到后面就有点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时而是散文,时而是历史考据,时而是历史小说,居然还可以这么玩的吗?

或许诚如祝勇自己所说:在今天,要想较为恰当地展示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世界,综合写作就是不可避免的...单一的文体模式在运用上十分单调和单薄,与历史的复杂性不可同日而语。

他是刻意在文体上进行创新的,甚至在章节安排上也是对称结构,一如故宫一般:

第一章 火(上)、

第二章 火(下)

第三章 宫殿(上)

第四章 阳具

第五章 宫殿(下)

第六章 血(上)

第七章 血(下)

“阳具”是本书结构对称的中轴线,也是全书的灵魂所在:紫禁城中,除了站在权力顶点的那个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被阉割了。

我觉得莫言说的很好:《旧宫殿》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容器,它使我们有了面对历史的可能。我们有可能通过一部文学作品来面对历史,而不是通过史学。有时候虚构比历史更加真实,因为它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文艺复兴是什么(盐野七生)

因为《罗马人的故事》在国内的畅销,盐野七生这个名字越来越为国人所知。其实这位老太太绝不仅仅是罗马史专家,对于文艺复兴她也是深有研究。据她自己所言,之所以会花上十五年的时间去写作《罗马人的故事》,根源就在于早年间对于文艺复兴时代实在是太过于热爱,以至于不得不上溯到罗马,从而弄清一切的来龙去脉。

目前她关于文艺复兴的系列作品均已在国内出版,其中提纲挈领的一本就是《文艺复兴是什么》。这本书不是一部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向普通读者介绍文艺复兴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为佛罗伦萨篇、罗马篇、基安蒂的格列韦篇、威尼斯篇四部分,盐野七生巧妙得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而其中提问者的设定非常贴合读者的立场,那些问题大多也正是我们想问的。在一问一答之间,她将自己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思考一一娓娓道来。

提到文艺复兴,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些光彩夺目的艺术大师以及一件件艺术珍品,可这些在盐野七生的笔下偏偏不是重点:

我遵守自己的诺言,对艺术品不做任何评价。所以书中的主人公不是那些留下了作品的创作者,相反,主人公都是未曾留下过任何作品的创作者。

很显然,在盐野七生眼中,文艺复兴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

作为向一般读者介绍文艺复兴的作品,盐野七生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书名所体现出的问题:文艺复兴究竟是什么?

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爆发,就是后人命名为“文艺复兴”的精神运动的实质。

正是由于秉持这样的观点,盐野七生不像一般学者那样将文艺复兴追溯到乔托或但丁,而是更往前上溯到了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和腓特烈二世。

文艺复兴作为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运动,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最华丽的成果。提供这一精神运动所需的土壤、水分和阳光等条件的,我想正是宗教人士圣方济各和政治家腓特烈二世。

圣方济各的希冀就是每一个信徒都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基督教的教义。就这样,阿西西的这位修士打破了由神职人员建立起来的宗教独裁体制。

腓特烈二世向教会提出的反抗是要从根本上分离政治和宗教,可以说这已经是15世纪马基雅维利以及18世纪兴起的启蒙主义的前兆,是“信而不迷神者”思想向中世纪体制发起的挑战。

圣方济各认为应该恢复耶稣提出的教诲---“穷人要得救”。皇帝腓特烈二世则认为基督教世界应该恢复耶稣的另一条教诲“神的东西归神,皇帝的东西归皇帝”。

书中同样别具只眼的地方还在于对马基雅维利和马丁-路德的分析。这两位作为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本来一在政治学一在神学,似乎毫不相干。但盐野七生却敏锐的发现了两者在思想背景上的共同之处:

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基督教思想,但人性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人类社会依然充满了罪恶。对此,他们(马基雅维利和马丁-路德)感到迷惑,两人认真思索其原因并真心地寻找打破现状的办法。

结果马基雅维利得出的结论是人性不变,而马丁-路德则认为不是基督的教诲对改善人性没有用,而是因为隔着堕落了的神职层。正是出于这样不同的思考,才有了后来的《君主论》和宗教改革。

最后的最后,盐野七生总结了文艺复兴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如果说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一件件艺术品和对精神独立的强烈而执着的追求还算是常识的话,那么第三点就是我们一般未曾意识到的了:

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既然善恶并存的人是中心,就不能说恶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也就是说,人类不能再把责任转嫁到恶魔身上,恶同样存在于我身。于是自我约束成为必要,坚强的意志成为必要。

文艺复兴时代是西方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的教科书对于这一段也有着浓墨重彩的描写,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还算了解。然而盐野七生用自己的笔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大同于过往所知的文艺复兴,历史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