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教系列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11)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193人  Shinseki

文 | Shinseki

前一场咱们说到,僧肇英年早逝之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在“般若真空”方向戛然而止,虽然后期有僧朗、僧诠、法朗等人的再次弘传,然而时过境迁,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节咱们放到后面细说。而此时的佛教站在岔路口,接下来要怎么走呢?

第十一场:货比货得扔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啊,咱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恒河里所有的沙子,每一粒沙就是一条恒河,你认为如何呢?这么多的恒河沙凑一块儿算多么?”须菩提答道:“很多的说,全世界尊敬的人!仅仅一条恒河,就已经望不到头,更何况算上河里的沙子。”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我今儿跟你说句实话:如果有好心的男人,好心的女人,拿可以塞满那恒河沙一般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来布施的话,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全世界尊敬的人!”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佛爷又跟须菩提讲:“如果有另外一个好心的男人,或好心的女人,在这部经里——哪怕只记住了四句话,受到启发,理解了,时时身体力行,逮着谁就跟谁说,因此而得的福德,胜于前面布施的那位。”

光看经文意思的话,可能大伙有点儿纳闷,这不在第八场已经说过了么,干嘛又要重复一遍?各位看官稍安勿躁,这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之后还有大量重复,习惯就好。历代大师在解读时都愿意拔高了说,这是佛爷的般若深意,岂我辈凡人能懂?但其实朴素一点儿来讲,反复吟诵叹咏只是方便僧侣们记忆的方式罢了。而且这还是经过鸠摩罗什删减后的样子,可以说是脱水版的《金刚经》了。为了这事儿,罗什老师还曾被讥责,说他下手太狠,删掉太多经句。关于这一点,老师本人也是承认的,《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在临终前对弟子们说:“……自以暗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矣。”大家看,罗什老师说他这一辈子译了300多卷经典,只有《十诵》一部没来得及删减,听上去还有点小遗憾呢。

不过呢,重复也有重复的意义。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就在重复中寻找新的路径。思想界和时局一样动荡不堪,更迭速度极快。大家反复推敲已有的经典文献,琢磨前人写就的文章,热衷各种各样的辩论,致力于弄清楚一个核心议题,挂一漏万而言即“空究竟是啥?”在僧肇圆寂之后,“般若真空”陷于停滞;而“涅槃妙有”逐渐占据上风。提出这套理论的,就是此前讲到的革命僧竺道生。和僧肇一样,道生也是鸠摩罗什座下弟子,但这两位同学却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向。由于中国人的思维体系和哲学架构都倾向于肯定物质与精神的存在,认为主客观、天人都是“实有”的,无法接受印度那种虚无主义。因此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其实是很费解的奇谈怪论。到了两晋时期,本体论的出现让这个场面更加尴尬,于是僧肇将中观思想加工成适合中国思维的般若学说。道生接盘的时候呢,他将僧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基石,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论”。而这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唐代禅宗的创立以及宋代理学的形成都与这个趋势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只是对于彼时的道生来说,建立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根据《僧传·道生传》的记载,道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是个官二代;而道生自己呢从小就很聪明,称得上“神童”。文句艰涩、义理深幽的佛典他都能很快理解意义、通达无碍,也是很年轻的时候便成为了意见领袖。然后又是个不辞辛苦,为法忘劳的人,愿意花心思花力气深入研究。《道生传》说:“……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其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太,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俊,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鑚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道生是个有见识也很大胆的人。他读了很多经典后大发感慨:“具体形象是拿来表达某种意义的,当知道了这种意义,形象就可以丢掉了。语言文字是拿来解释道理的,当了解了这个道理,文字就可以丢掉了。佛经从遥远的印度传到这里,翻译的文字肯定是有问题的,而大家都拿着有问题的译文来研究,又怎么能了解完整的义理呢?如果能够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恐怕才能更接近真理本身吧”(……夫象以意尽,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荃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他丢开教科书,自己创立解析,“孤明先发”提出“阐提有性”和“顿悟”说。这对当时的佛教界而言,是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阐提有性”咱们在第二场也简单说到过。但最初大乘佛教祭出“一阐提”这个概念是有针对性的,按照佛学家吕瀓考证的说法,《涅槃经》并非一次性成型,而是分为两个阶段出现的。最初,小乘信徒们既不接受大乘的教义,更不会去实践,甚至还常常攻击、诽谤大乘佛教,这些人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还要成佛?!简直是痴心妄想。于是大乘就专门打造了一阐提这么个概念,是为小乘信众量身定做的。另外,吕瀓说,梵文里“佛性”的“性”字正是种姓、种族的意思,一阐提的说法也为日后的“五种姓”开了端。以无住、世亲二位菩萨为代表的大乘有宗,就把众生分为五大类:菩萨种姓、缘觉种姓、声闻种姓、不定种姓、阐提种姓。其中对阐提种姓的界定颇为“恶毒”,说这类人不但不能成佛,也不能升天堂,只能堕入“三恶道”。所以《涅槃经》的前半部分才会斩钉截铁地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大家都是这么读,也都是这么引为信条的。而当《涅槃经》后半部分推出的时候,对佛性的描述就和以前不同了,一阐提的成佛通道也畅通了。这是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统治者已经开始重视大乘,不少小乘信众也改投大乘旗下,这个时候再揪着人家小辫子不放就不合适了。于是竺道生才能在更新后的《涅槃经》上看见白纸黑字写着一阐提也能成佛,但这个变化估计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并不知情,结果一不小心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另外,根据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余敦康先生的说法,道生推演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结论,也是“本体论”这个时代大讨论的必然结果。总之不管怎么说,道生由此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人们的理论兴趣也随之从般若性空转移到涅槃佛性的问题上来。而这种研究所带有的普遍哲学意义,实际上就是心性论的研究。

道生的另外一张王牌则是“顿悟”,这个观点的杀伤力更大。当时的佛教宗派无论从数息到四禅定,从四禅定到四念处,都是渐修。就好比我们读书,先读小学,然后初中、高中,最后才是大学。但道生说不用,费那劲干嘛?只要你能抓住要点、贯通精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叫做顿悟。金身速成班,立等可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咱们现在听起来太稀松平常了,然而在当时却是十足的“歪理邪说”。因为这个说法如果成立的话,那十二部经典完全无用,成了废纸;所有一切的仪式、礼拜、忏悔、念经都是猴戏;寺观、佛像、僧侣也都没有意义。因此,道生的观点刚刚抛出来就立刻触怒了佛教界,旧日僧徒指责他“违背经典胡说八道,拿个人非主流挑战核心价值观”(背经邪说,独见忤众),并将他逐出僧团。道生临走的时候,当着所有人立下flag,他说:“如果我是歪理邪说,不管在哪儿遇见我,你们都可以谴责我。倘若我说的是真理,那么我要在狮子座上圆寂!”道生说的狮子座不是7月的尾巴,也不是8月前奏,而是佛教的法座。佛教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吼时,百兽震服。因此将佛爷比作“人中狮子”,佛爷讲法称为“狮子吼”,佛爷的座位就叫做“狮子座”。等后来完整版的《大般涅槃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果然和道生说的一样。于是道生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从异端分子又变回正信的佛教徒。之后他返回江南,于庐山讲经,如愿以偿在狮子座上圆寂。这个颇具神话浪漫色彩的故事,也为道生法师的公信力做了最后一次重要加持。所以胡适和汤用彤就曾认为,禅宗的顿悟理论和达摩关系不大,和大迦叶更沾不上边儿。它的源头,是始于竺道生的。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

第一场:来,开个会

第二场:一个和尚

第三场:船不在大小

第四场:别在那儿呆着

第五场:颜值从来不靠谱

第六场:靠谱的真不多

第七场:道可道非常道

第八场: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场:破个干净彻底

第十场:净土不是装修出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