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生活生活、文字读书让生活美好

国学经典:无为有道,安守本心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22人  运营老许

真正的大智慧是“不争”,而“不争”也就是“争”,这和道家所讲的“无为”是同样的道理。

凡遇事情,当以辩证的态度去分析和认识。那么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又是如何的?对我们现实生活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讲解,随着内容的展开,相信你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好了,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②。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③。信不足焉,有不信焉⑤。”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①希言自然:简化政令才能合乎自然,才能使国家得以发展。希言,即稀言,此处指政令简少。

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和暴雨都是不会长久的。此处喻指严刑峻法的暴政是不能长久的。飘风、骤雨,比喻暴政。

③失亦乐得之:失道之人只能遭受失败的命运。失,指失道、失德之人。

④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不足以博得人民信任,人民是不会信任他的。

减少发号施令就是顺其自然。暴风刮不了一个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主宰着暴风骤雨呢?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长久地维持暴风骤雨的状态,何况普通人呢?遵从“道”原则的人,以“道”为法就符合于“道”,以“德”为法就符合于“德”,失道失德就将走向失败。

符合“道”的人,“道”愿意帮助他;符合“德”的人,“德”也愿意帮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只能承受失败的结局。不值得信任的东西,人民是不会相信的。

       释 例 解 读

未遇明君的田丰

田丰,河北巨鹿人,他智慧过人,博览多识,深谋远虑,是东汉时第一流的谋士。他曾经在朝中出任侍御史,因为不满朝中宦官专权,于是弃官回家。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田丰应他的邀请,担任别驾一职,以图挽救汉朝王室。

后来,袁绍在田丰的谋略下,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地区,占据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州。田丰曾经劝袁绍早做图谋,迎接天子,在政治上占据主动,然而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建安四年(199年),曹袁争霸,田丰向袁绍提出了稳打稳扎的方阵,与曹操进行持久战,然而袁绍执意要南征,没有听取田丰的建议。

当曹操在攻打刘备时,田丰劝袁绍起兵袭许昌,攻打曹操的老巢,可是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不愿出征,从而失去了一次千年难逢的良机。

在官渡之战前夕,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打仗,熟悉战场的变化,他的军队士兵人数虽然少,但是不可以轻视。我们不如采用持久战的策略,将军您占据有利的地形,又有着众多的兵马,可以结交天下的英雄,在内部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建设,然后派出精锐部队作为奇兵,不断去骚扰曹操。他如果救援右侧我们就攻击他的左侧,他如果救援左侧我们就攻击他的右侧,让曹操疲于奔命,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不出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击败曹操。如果您不采取长胜的策略,而是与曹操进行决战,万一战争失败,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是袁绍非但不听,反而大怒,认为田丰这是涣散军心,于是把他关进了监狱。袁绍开始了南征行动,军队快开拔时,田丰从监狱中又给袁绍上书,袁绍听信逢纪的谗言,要将田丰斩首。经过百官的求情后才免了死罪。

官渡之战,袁绍果然大败,袁绍大败,只得八百骑逃回了北方。狱卒对田丰说:“先生你真有远见。主公当初没有听先生的话,结果吃了败仗,如今回来了,主公一定会对先生加以重用的。”

田丰叹了口气,说:“袁绍外表看上去宽厚,实际上度量狭窄,他如果此次出征取得胜利,或许我还有活命的可能;但是如今他打了败仗,证明了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恐怕我也就活不成了。”

果然,袁绍在回来后懊恼不已,对左右说“我没有听田丰的劝告,结果打了败仗,现在回去一定会受到他的耻笑,我还有什么脸面去看他。”最后,下令派人将田丰害了。

老子认为,统治者遵从于“道”,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袁绍决意发动战争,但是他又度量狭窄,不听从谋士的劝告,最终不但大败而归,同时也因滥杀无辜而失去人心。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袁绍倒行逆施,其势力必然不会长久维持下去。

现实生活中,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所谓“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等待,遵循自然规律。守住本心,守住大道,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希言”的方式来行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