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不要接受不了标明“唐国明著”
“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不要接受不了“唐国明著”
“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不要接受不了标明“唐国明著”这个事实
(本文作者唐国明近照)
自从2016年9月我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以来,又开始引起争议不断。有人说如果我是以“考古修补”方式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发现的曹文“复原”出来的话,我就不应该标为“唐国明著”,有人甚至为这个问题上门来理论。我告诉他们,“考古复原”的意思就是将发现的“曹文”以前八十回、以“脂批”的文学思维与气韵为根据,将其修残补缺,使失去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文”经过我能重见天日。“复原”是一方面,还有“复活”的另一个层面。“复活”的意思就是发现的“曹文”并不是很能完整的成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文字,不能前后衔接的文字就是“死”文字,所以又得以“考古修补”的方式贴近曹雪芹的意韵将其“修残补缺”,使之行文前后风格情节脉络逻辑浑然一体。
我是在发现“曹文”的基础上做了“考古复原”“复活”“曹文”工作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作者,当然就可以标为“唐国明著”。在书的标题上,在书的前言上,我都表明了我是发现“曹文”做了个“考古复原”“复活”“曹文”的工作——也就是在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发现的曹文基础上进行了“考古复原曹学芹文笔式”的创作。
有的人好像老是感情上接受不了我发现了“曹文”,说是我按什么“曹文”的风格,学会了“曹雪芹体”,挑了些“曹文”风格的文字将其进行再创作,并不是发现“曹文”,而是“续写”。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唐国明若不是发现“曹文”的话,我决不会做“续写”这件对我来说愚蠢透顶的事情,何况一个作家的行文风格都是极具个性的,是谁也“模仿复制”不出来的。竟因为有发现的“曹文”打底作为基础,偶以“考古方式修补”“去伪存真”,还是能做到让“曹文”再世的。但这一工作,其准备期加动手做出来,比写一部《红楼梦》还耗时长。
从14岁开始到今年2016年我实岁43,虚岁44了,一晃眼就是30年,才得以定稿,以恰如其分的名字《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在今年的“猴年马月”签订合同出版成书。
虽然从2011年开始,在发表过程中,我在前言强调我是发现“曹文”,做了个“还原”的工作,但国内的杂志编辑总是小心地把题目改为“续写”“续编”,直到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分别连载时才尊重我的意见,用了“还原”。编辑们至少都是资深的没有写出学术著作的《红楼梦》研究者,所以他们才有这种支持真理的精神与勇气。
我在此文结束时,再次告诉大家,对于我个人来说,续写《红楼梦》,哪怕续写一万年也是没意义的,只有发现“曹文”,将其以“考古修补”方式“复原”“复活”出来,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当然,对于那些续写过《红楼梦》的前人,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敬意。
所以我耗费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过要以此成名,只是想做出来供自己赏玩,从而把它作为我创作多年的小说《零乡》的一部分,意外的是它自己却单独飞了出来,弄出了如此空前绝后的响动。
本文写自2016年。
●
本文作者简介:
一个具有“似神仙下凡,火烧无用,寻残觅缺,三十一年考古《石头记》,不失长风情怀;如曹公再世,雷劈不倒,食风餐月,一十七载修复《红楼梦》,已具鹅毛风范”创作精神与“死心塌地,刳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 敢于担当淡然处世的作家;
一个“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考古复原红楼梦;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大声传唱鹅毛诗”胸怀天下的鹅毛诗歌手、红楼梦工匠、数学顽童;
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数哲”论断: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从2001年始深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10多年,其刻苦阅读钻研《红楼梦》与其“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公式: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顺着这些数群回流,会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信息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即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信息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人类进入了一个智慧巅峰体验狂欢时代,人类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将吸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以大数据的形式转化为4、2、1循环形式的智能,而输入无限类似于奇数偶数知识数据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后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理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3、“半途数哲”论断
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又因通过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唐国明得出了一个“半途数哲”论断: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仍却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