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阅读》读后感
书声2019/陈泽

看到这个书目时,感觉自己阅读专项的语言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而且前面读过《极致阅读》里提到了他书以脑的可塑性为基础,我的感觉是他这个说的太简略了,何为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与阅读的关系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是脑与阅读方面公认的专家。
这本书体现的是最小作用力原理。作者认为人脑并没有专为阅读而开发出专门的脑区,而是大脑具有可塑性,原来具有某种功能的脑区渐渐适应了阅读,左耳上方颞-枕区被测试出对文字敏感,因此,作者称之为“文字盒子区”,这本书大量例证,“文字盒子区”对文化的作用,比如阅读障碍、比如文字的演变过程等等。
好了,先来说说大脑的可塑性,作者的意思是神经元的再利用,每个脑区工作单元是神经元,而在进化的过程中,文字盒子区的主要功能是辨别动物脚印,追踪猎物等等(当然很大程度是一种推测),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后,慢慢开始适用于文字。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没有专门为了文字而生成的脑区,只是相应脑区的神经元被再利用了。我个人提个想法,其实和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一样,文字盒子区和文字是共同作用的,当然主要还是文字要适应大脑,大脑也在慢慢适应文字,只是两方速度不同,毕竟过去的狩猎行为渐渐绝迹了。
再谈谈阅读速度的问题,作者提到,阅读的第一步是通过眼睛,而眼睛瞳孔的中间凹是关键,它只有15度角的范围有效,因此,阅读的速度必然有极限,所以要提高阅读速度,加快眼跳(即每一次使文字进入眼跳的眼睛移动)是一个方法。还提到一种就是大脑在处理文字时,会启用音素和字素两种方式,放遇到陌生的字词时,会启动音素,而频率高的词时,用字素,这很像系统2和系统1,因此,作者认为掌握大量词汇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重要方法。这里提一个搞笑的事就是那个量子阅读,如果你看了这本书,那么那个笑话式的东西,不攻自破。
作者提到文字的演变是为了适应大脑,所以现在的文字越来越简化。
作者大量的东西都是一种推测,毕竟,完全掌握所有脑区的运行机制和把所有神经元的作用揭开是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需要时间,但是作者给出一个方向,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阅读速度还可以有一种提高:就是选择性吸收,书中给出大量的例证和图,结果我发现,对我有用的还真不多,毕竟我不去深挖脑与阅读在解剖学,在病理学方面的应用。而且作者很多的东西也是一个推测。
读书为了解惑,正是上一本书《极致阅读》带来的疑惑,使我开始对脑的可塑性感兴趣,就有了这篇读后感,也说明了一件事,不要怕不知道读什么,从一本书开始,书自然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