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家公司杀入,智能音箱们为什么这么火?
作者:左刀
微信公众号:xiaoshangbang 微博号:小商帮
版权申明:本文为小商帮原创,转载请务必添加来源和作者
小商帮:新经济,新科技,新服务,新模式
背景
自从2016年4月传出亚马逊Echo音箱在北美销售超过300万台的消息之后,所有的厂家都不淡定了,除了北美的巨头如谷歌,苹果,微软等纷纷入局之外,国内的创业者们也蜂拥而入,根据智东西的报道,目前国内已经有多达49家企业杀入这个领域,包括BAT和科大讯飞,京东、小米、联想们,甚至包括了移动和电信,更可怕的是,还不断有大公司和创业者涌入这个方向,但与此对应的是此类产品寥寥无几的销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c969529802ab45d3.jpg)
对于智能音箱而言,除了已经发布的产品之外,7月份马上还有两场好戏,国内人工智能领先的两家公司百度和阿里巴巴,将分别推出基于语音的智能音箱产品。相比而言,百度的DuerOS闻名已久,其语音交互的能力在国内数一数二,本次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是否会公布一款类似于Echo的产品,目前非常值得期待,不过DuerOS的技术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延伸做出Echo类似的产品对百度而言应该难度不大。而阿里的语音产品则名不见经传,不过,据说第一代阿里的语音产品叫“天猫精灵”,听名字应该侧重点在购物方面,而且本次推出该产品是非常高调的,据传是其超过半年研发的结晶,应该也是值得期待的一款产品。
相对于巨头和创业者们热闹非凡的一窝蜂杀入,国内的消费者对于智能音箱这个产品不管是认知度还是接受度方面,都表现出跟北美市场完全不同的情况。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上,echo的销量非常之低,这大概跟国人的语言习惯有关系,而以国内语音最强之一的科大讯飞和京东合作的叮咚音箱来看,京东上的产品列表中表面看上去销量也不过小几万,当然,该合资公司自己公布的数据是已经销售了超过100万台。
相对而言,亚马逊的Echo内置的Alexa语音助手已经拥有了超过15000项技能,且开放了底层技术,使得创业者能够快速进行介入,从而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生态圈,作为智能音箱的先行者,叮咚也建立了开放平台,号召力目前没有相关的数据。
国内最有可能做到Echo能力的企业是百度,其开放的DuerOS最有利于开发者快速搭建生态系统,而且百度在语音识别方面的能力已经跟科大讯飞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科大讯飞,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百度在DuerOS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软件生态方面的打磨是领先的,2017年3月,百度DuerOS发布的智慧芯片,集成了WIFI、蓝牙和语音交互能力,这样的芯片将来可以插到很多设备里,只要插进设备就可以让设备具有对话能力。
看到这里,你可以发现百度的DuerOS不仅仅能做Echo的全部工作,任何设备只要插入几乎免费的智慧芯片,就可以接入DuerOS的体系中,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设备接入的门槛,连接变得更加便捷,因为对于电器和家具的厂商而言,他们没有必要专门为了类似于Echo的产品而做一款特殊的专供产品,产品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
因此,如果从技术和生态的角度而言,百度是最接近能够做出国产Echo产品的公司,更何况,DuerOS的野心远不止做一款智能音箱那么简单,百度整个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极有可能在后续会研发出大大超越Echo的产品。
只不过,开发出来之后,到底会有哪些应用场景,是否会成为刚需,目前是国内厂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Echo的场景排序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40735117a791d1a8.jpg)
根据第三方机构BI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排名前十的应用是设置闹钟、语音遥控听歌、听新闻、计时器,亚马逊电商购物业务相关的一些应用。由于Echo在之前是没有屏幕的,所以,购物等环节受到影响是肯定的,目前最新的Echo已经加入了屏幕,购物等场景的使用率将会大大提升。
由于欧美人群对于时间规划以及音乐等产品的需求习惯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以及欧美的房子普遍大于国内的房子,导致了智能音箱在国内到底要怎么样去发展成为了一个未知数。从这么多的团队参与,而销量则非常少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生意经
抛开应用场景,我们先说说Echo们为什么要做智能音箱这样的生意,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战略部署?
1、家庭超级入口
首先,从Echo的诞生到现在体现的功能来看,Echo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懒人助手”的角色而存在的。
无论是设定时间,还是播放音乐或者电台,Echo为你带来的都是“更加方便”的体验。而这种方便,背后隐藏的是其背后产业联盟的思路。
比如说,你用了亚马逊的Echo,很显然,购物基本上只能在亚马逊的体系内进行,而你要听音乐,他会提供几个可以选择的音乐平台,但仅此而已,你很难自定义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平台,或者自定义一个自己喜欢的购物平台,如此等等。
在互联网发展到当今的时代,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会围绕着“抢夺用户时间”来进行。比如说,微信公布的数据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每天刷微信的时间超过了4小时,如果一天除去工作、睡觉、吃饭以及其它浪费的时间之外,假设用于真正可以支配的时间为6小时,那么这三分之一的人剩下用于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仅仅2小时,这2小时可能用于健身,可能用于网购,可能用于看新闻,可能用于打游戏,总之,那么多的其他选择只能拼命去争取这剩余的2小时。
同样的,有人喜欢刷今日头条,每天刷5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给其他应用的就不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淘宝现在要往内容媒体的方向去发展,为什么百度搜索现在用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新浪微博能够在短短几年内从死亡边缘异军突起,为什么今日头条要发展微博和视频功能等等就非常好理解了。
所以,Echo的出现,同样是在满足你在“越来越懒”的情况下还能方便的做好各类事情的同时,尽可能把你的时间都填满。从很大程度上,他把你手机中的各种APP都替代了。
比如说,你手机上装了天气软件,装了音乐软件,装了小说阅读软件,装了购物软件,装了英语学习软件,装了日程提醒软件等等,每个你都要点开,并且一步一步来操作和搜索,而有了Echo这样的助手之后,你随口一说,就可以把各种APP的功能都满足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在Echo的体系中,不管未来推出多少种应用,每一种应用都将只有几种选择,比如说,如果在中国的话,其新闻的对接平台可能就选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而随着其用户量的激增,原来看新浪新闻和今日头条的用户,由于使用了这款智能音箱,转而都会去听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这样,随着用户量的增加,Echo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将会有很大的议价能力。
Echo成了严选,把大部分的APP给过滤了,甚至,Echo在未来将会建立自己的应用生态圈,从而把大部分生态圈中的竞争对手给打败,因为对于用户而言,需要的是最好的体验,至于是什么牌子的APP提供的,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跟Costco中,顾客不用考虑商品是什么牌子的,只要知道这些商品都是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就可以的思路是一样的。
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战略,因为一旦在未来,Echo成为了大部分家庭的标配,那么依附于其上的应用们或者被亚马逊们蚕食,或者要缴纳高昂的入口费用。
所以,正是因为看到未来Echo音箱们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超级的应用入口,这么多厂商才会蜂拥而入,因为如果你不参与,万一未来这个市场成为了真正的刚需,你的产品很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迅速拉开距离,在家庭的场景中将失去踪迹。
所以,虽然智能音箱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未来到底会不会成为家庭的标配这样的问题依然有很大的疑问,但巨头们已经不能再等了。
2、物联网入口
Echo在配置上,加入了对家具和电器的智能控制,比如简单的开关灯,比如控制空调,冰箱等运行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690950946c72a1fc.jpg)
实际上,在Echo之前,国内的很多厂家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小米之家的产品,通过一个APP可以集中控制,比如淘宝和京东联合家电厂商,进行APP一键控制等等。现在,Echo们把这个工作放到了语音环境中,这使得控制更加的便捷和智能。
科大讯飞和京东的叮咚,在物联网方面的工作显然已经超过了亚马逊,借助于京东微联的厂商联盟,叮咚的物联网控制能力在目前所有智能音箱中应该是最为领先的。
作为一个语音入口,Echo和叮咚们将会成为家具和家电的重要控制入口,与前面的观点类似的是,如果家电厂商没有加入到任何一个联盟中,那么未来等到某一个国内领先的智能音箱占据了广大家庭场景之后,该厂商的产品将会很容易的被同类的,加入联盟的产品给替代。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家电厂商们同样不敢掉以轻心,虽然不确定智能音箱的市场一定会起来,但积极参与总比不参与要好。
3、大数据采集器
在Echo的运行机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将语音上传到云端,然后在云端经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及时对用户做出响应,并在用户端给出一个合理的回答。
最初Echo的响应速度达到了5秒,这是非常让人头疼的,因为你问一个问题,5秒之后才会有答案,这显然是不太舒服的体验。
到了后续的产品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强,语音识别之后在云端的智能学习,让Echo的“大脑”越来越强大,响应速度和回答的正确率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响应速度降至1.5秒以内,并且答案越来越完美,用户体验越来越好,这从亚马逊上对于Echo高于4.5分的评分中能够看出来。而国内的百度DuerOS据说响应速度控制在0.8秒之内,远远好于Echo的响应体验,这说明百度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处于全球最领先的行列。
对于类Echo的智能音箱而言,其所有的数据都要上传到云端,一方面是作为用户的查阅备份,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云端人工智能学习系统的大数据。数据量越大,云端就会越“聪明”,后续为用户的服务也将会越个性化。当然,上传的数据一定会在相应厂商的“保护”之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ce04ef4a25494fd5.jpg)
实际上,未来不是你的数据会不会被厂家拿到的问题,而是你选择把数据放到哪家公司的问题,一般而言,你的数据越集中于某个超级互联网公司,你得到的便利性也会越大,但你的隐私也会越容易被窥探。而如果你选择把数据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平台上,那么你的各个维度的隐私画像将不那么容易被描绘,但你得到的便利性一定会下降。
亚马逊的野心,显然是希望把用户的全部数据都集中到他的云服务之上,用户感觉到更加便利的同时,亚马逊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用户数据。(目前,吃穿住行都可以在Echo上完成,叫外卖,购买衣服,预定酒店,叫车等等,Echo全部可以完成,这些App也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谁会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
使用过Echo和叮咚的人普遍认为,叮咚离Echo的体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Echo为什么能够成功,离不开亚马逊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积累。要知道,亚马逊是全球第一的云服务提供商,其大数据的能力也是全球领先的,有了云和大数据这样的“水电煤”,运行于其上的人工智能才能真正体现价值。所以,语音技术只是一方面,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长期积累,才是亚马逊的核心竞争优势。当然,亚马逊的语音技术也非常强大,Alexa不管是语音技术本身,还是人工智能方面,在北美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如果要真正实现跟Echo一样强大,甚至超过Echo的能力,至少需要几个条件:1)强大的语音识别能力;2)强大的云+大数据技术;3)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4)良好的应用场景。
在国际上,谷歌,微软和苹果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尤其是谷歌和微软,在几个方面基本上没有短板,会成为Echo强劲的竞争对手。事实上,2016年刚推出的Google Home,已经获得了北美智能音箱23%的市场份额,增长速度惊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361781986ca8bd0f.jpg)
而在国内,语音识别方面最强的要数科大讯飞、百度、思必驰、云知声、捷通华声和中科信利等,前两者大名鼎鼎,不过思必驰和云知声目前做的也非常出色。
目前,科大讯飞与京东合作,百度自己在做,而云知声则与阿里系以及搜狗等都有合作,是个第三方的技术平台,思必驰得到过阿里的战略投资。而腾讯的智能音箱产品据称名字叫“耳朵”,将会在8月份推出,采用什么样的语音识别系统目前尚不清楚,以其与搜狗的参股合作来看,采用云知声的核心技术可能性最大。所以,在这个层面上,BATJ基本上旗鼓相当,很难分出高下,可能科大讯飞和百度略微领先一些。
而在云和大数据方面,目前国内最强的是阿里云,腾讯云和百度云份额相对较少,而京东云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大数据方面,阿里的电子商务平台,高德地图等,腾讯的社交平台以及游戏数据等,百度的搜索引擎以及地图等,其在数据丰富程度,应用场景和量级方面是领先的,京东落后于BAT,所以,云+大数据的排序,大致会是阿里>腾讯>百度> 京东。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百度无论是人才数还是研发投入方面,都是全国做的最好的,而阿里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也有类似于ET这样的超级案例,根据各方面的综合比较,这方面的的排序,大致为百度>阿里>腾讯>京东。
在应用场景方面,百度的DuerOS应用场景非常的广泛,其在无人驾驶领域具有国内绝对的领先优势,而在家庭领域,智慧芯片的推出将会使得DuerOS的解决方案对厂家更有吸引力。同时,百度百家,爱奇艺,百度地图等等应用,将会极大地丰富其工具使用的场景。百度的最大问题在于在线购物,这方面只能寻求合作伙伴,但阿里有淘宝,腾讯和京东合作,百度的购物环节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从淘宝和京东中选择一家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较大。从百度日前与阿里进行数据合作的行为上看(阿里云旗下的数据可视化产品DataV与百度EFE团队的数据可视化产品合作),百度与阿里合作的可能性似乎会更大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a9ec93ea60f57440.jpg)
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应用场景则更加丰富,覆盖了家庭生活所需工具和娱乐的各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除了购物环节之外,其他方面目前腾讯稍好于阿里,不过,由于京东和科大讯飞已经单独出了智能音箱,未来腾讯的智能音箱是否能把京东纳入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腾讯并未控股京东,投票权也不够,京东的战略中是否有单独把这个家庭入口做成全国最大的野心,目前不得而知,这也是腾讯做智能音箱最大的变数,当然,合作的可能性更大。而阿里巴巴的优势则在于智能音箱的各个场景,他几乎全部都有,而且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腾讯,比如新闻,音视频等,但好在全部都有,也不算差。
京东作为先行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是他的优势,其与科大讯飞属于互补的关系,但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在科大讯飞手上,京东扮演的更多是渠道商的角色,这种组合是否牢固,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除了语音之外,科大讯飞+京东在其他方面综合而言弱于BAT,虽然目前有先发优势,但后续很难说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认为,智能音箱如果成为风口,国内最有优势的竞争者依然是BAT,当然,腾讯如果要成为霸主,必须要有京东的帮助,否则难度很大。而京东作为先行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最终如果要成为这个领域的霸主,必须与BT中的一家或两家进行合作,否则以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来看,很难成为行业霸主,这件事情上,很考验京东和腾讯真正的关系。
只有智能音箱吗?
作为物联网时代的入口,智能音箱之所以被广泛重视,是因为其技术、市场和应用场景都已经相对成熟,具备了作为一个入口的所有基础条件。
但在物联网时代,语音并不能代表一切,仍然会有很多需要静默的场景,所以,语音只是一种入口方式,比如Echo已经添加了显示屏,用以显示购物产品、歌词、地图等等需要显示的部分。而未来,具有眼控以及手势控制的可穿戴设备(如HoloLens一类的产品)也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入口方式,而且这种可穿戴设备可以集成语音的功能,替代智能音箱的可能性非常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5116610/966a3bd61efac31f.jpg)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认为,真正的全场景竞争的智能硬件并非智能音箱,这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物联网和5G时代的全场景硬件产品以及应用入口,将会是类似于HoloLens这样的产品,其综合了声音、眼控和手势等操作技术,而智能音箱只是目前技术下的过度产品。参考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历史文章《未来已来,HoloLens离颠覆手机还有多远?》。
来源:小商帮科技(公众号:xiaoshangbang) 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