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拒绝潘金莲之后的故事里,何九叔的出现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
最近我将每天写两篇的《红楼梦》解读工作,做了一些调整,毕竟《红楼梦》我写了近三百篇解读文章,有迎合大众猎奇口味的,也有迎合文学解读需要的,基本上都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解读,后面我会穿插一些《水浒》的解读文章,最近有人问我读《红楼梦》和读《水浒》的区别是什么?我做一个相对通俗的比较,就是读《红楼梦》反思灵魂,读《水浒》反思体制。
我今天先拿出武松拒绝潘金莲之后的故事,来和大家侃一侃,武松自从拒绝了潘金莲之后,准备出差的武松,又和武大和潘金莲见面,在离别之前自是说了一些警告潘金莲的话,如“篱牢犬不入”这些,对于武松想警告嫂嫂自重,但这些话显然对潘金莲造成了一定的刺激,于是在武松面前大骂,如果第一次武松与潘金莲闹翻,今天两人相见还没有延续之前尴尬的话,那么这时的潘金莲已经真正的对武松绝望了。
虽说潘金莲不占理,但这里的武松处理方式也似乎激进了一些,有些情我们是不能接受,但没有什么情是不能理解的;有些情我们必须拒绝,但任何情却没有理由去嘲弄。
如今武松要离开武大去外地出公差,上上策是不能闹翻、闹僵,你有权利指责,但你离开之后你就没能力去约束,当他们两人即将脱离你能顾及的范围时,这时闹僵是最不明智的时候,就这样悲剧发生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还有王婆一起害死了武大,但有一个人却值得我们思考,这个人就是何九叔,何九叔因为是负责殡葬的,因此他就得知武大是被毒死的,但他却收了西门庆的银子,选择了保持沉默。
一个简单的何九叔为何会引起我的注意,因为这个人物形象一直延续了千百年,一直都如同魔咒般困扰着我们,何九叔是知道是非的,我们常说大是大非面前该怎样,表明一个人的人性,但为什么何九叔在大是大非面前却选择了沉默?有人说这就对了,人们对利害的考量总会超过对是非的判断,我们国人把这种心态其实已经当成一种默认,就如电脑程序里的默认程序一般,首选是利害程序,而放弃大是大非的判断。
其实像何九叔这种现象背后却是体制内的不平等,当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这种是非和利害的选择上就会失去标准,你如果选择了是非,你就会受到西门庆的迫害,只有选择利害,你才能保身,我们这种感受估计今天都很能体会。
当何九叔的社会没有了公平,他就必须选择沉默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当人们要面对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义,你就要少则丢饭碗,甚者丢性命,这时往往都会有一种厉害判断,代替是非判断,这随之而来的就是价值观没了。
几百年后的鲁迅曾在文章中骂“沉默不语的民众”,我在这为之翻案,是因为社会太不公平,丧失了是非判断,这时就要有英雄的出现,颠覆这种局面,于是梁山好汉出现了,梁山泊出现了。
文:饼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饼子读书,和我一起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