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札记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开端

2019-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南央子

”春秋时期,《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有载:“诗以言志 ”。这里提到的“诗以言志”,是为赋诗以言志,而非作诗言志。《汉书 ·艺文志》有载:“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所谓“赋诗”,是取文献中的诗而赋,文献指的是《诗经》,故所赋之诗是《诗经》中的篇章。早期赋《诗》重礼仪,对赋《诗》有严格的规定,所赋之《诗》必与礼仪乐章相适应。之后由于天子式微,诸侯势起,导致礼乐逐渐崩坏,对赋《诗》之要求不复从前严格,于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便断章以取合己意的部分赋《诗》。

如《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平公扣押囚禁了卫献公,齐、郑二国国君到晋访问,与其说情,欲救卫献公。晋国以享礼接待,赋《嘉乐》:“嘉乐君子,显显令德”。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晋平公援引此诗表示对齐、郑两国国君的欢迎。国子代表(公卿子弟代表)齐国国君赋《辔之柔矣》,以“马之刚矣 ,辔之柔矣”的诗句劝告晋平公,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的性格刚烈暴躁,而驾驭马的缰绳却很柔软。其用意就是暗示晋平公要宽柔安抚诸侯。

这个时候所赋的《诗》还是工具诗,带有政治功用性。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继承“赋诗言志”传统的情况下,提出“兴、 观、群、怨”说。“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就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学诗 、用诗活动做了一个的系统的总结, 对后来的作诗言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国初期孟子于《万章 》篇提出了 “以意逆志”说。这是相对于春秋时期盛行的断章取义的赋诗言志的风气来说的。这里的“志”一般认为是诗人之“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