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风波 - 草稿
昨晚,小树放学回家之后还是像往常一样很自律地回房间写作业,作为妈妈为儿子的自觉自律感觉到安慰与欣喜,我再也不用因为作业而影响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为自己一直走在学习育儿知识的道路上以及不断做自我成长的自己感到窃喜。
到了晚饭时间,上楼提醒他该下来吃饭了。可见他一脸苦恼,问他怎么了?原来明天组长要检查数学木头马的作业,上个单元都没有完成,加上今天布置的,大概还有七八页没完成呢,怎么办,今天肯定来不及啊。问为什么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说自己觉得上课认真听了,课堂作业本黄冈练习做了感觉自己会了,正确率也很高,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做无聊的习题上。我这才明白之前他数学考100分那次跟我分享学数学只要上课认真听,自己搞懂知识点,就没必要花大量时间在做题上的观点原来是来自这里。
回想当时听儿子的分享,我还挺支持的,是啊,学会总结上课认真听讲,掌握关键知识点,必要的练习会做即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更需要的地方,这很好啊。对于学习中的孩子还有什么比能总结上课要专注认真更让人欣慰的,于是果断把这个点记录到好行为当中,给予嘉许。想到这里内心也非常笃定只有一个声音,没做就没做呗,都会了又何必去浪费时间呢!看着苦恼的儿子,我问他,如果发现没做会有什么后果。说被检查出来没做,一面扣两张星卡,哪扣的起啊!我随机共情了一下他,是啊,好不容易攒的星卡就这样被扣罚,我也觉得太可惜了!儿子仍在焦躁的情绪中烦恼着,我也非常理解他,因为我知道每获得一张星卡都很不容易,每一张星卡都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且最近一段时间确实特别努力,当下脑子里就升起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得帮他!再觉察自己其实发现帮到儿子的起心动念背后还有自己内在的一份担心、恐惧与不值得,担心万一被老师扣星卡十几张,孩子自信心与积极性受挫,恐惧孩子更讨厌数学怎么办,还有一份为这样的事情遭受如此打击的不值得感。
于是我很认真地问儿子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们必须面对,你准备怎么应对呢?需要妈妈给予你怎样的帮助与支持?儿子看了看我的眼神,说话语气中并没有指责与责备,觉得这次老妈应该是跟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值得信任。于是开始说为节约时间,有些基础题我把答案乱填了下,反正也看不出来。我夸了夸他,恩,你还挺机智的嘛,这些方法都被你想到了。儿子见我今天真的可以当战友,开始冲我笑了笑,烦躁的情绪貌似缓解了些。儿子继续低估着可简答题没法乱写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啊。我当时也嘀咕了句,可惜这个木头马没有答案,有答案直接抄上去就省事了。儿子一听又笑了,老妈,你居然想到直接抄答案。是啊,这可是最节约时间的方法了,可没有答案要么我或者爸爸帮你做一点吧。此话一出,我瞬间意识到哪有妈妈这样帮孩子的,是不是帮过头了呀,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以后不想做习题都采用这种方式可怎么办。你看,我的担忧与恐惧一下子窜了上来,让我不敢太与孩子完全站在一起。此刻我又发现了我的反驱动力模式开始控制我,于是很严肃地说这样的帮助与支持只限这次,以后这个作业还是按老师要求乖乖地完成。
儿子开始抱怨这该死的木头马,恨不得撕碎了它,每次看到你我就变成木头马再也没有力气去翻开,更别说做你了,讨厌讨厌讨厌。如果你们帮着做,字迹也是能看出来的呀,我晚上还要复习英语呢,还有语文书没背,论语没读,来不及了,哇哇哇哭啊。看着儿子仍在糟糕的情绪中经历着,是啊,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完成,真的好烦啊,同时也觉察自己内在有股愤怒的情绪要喷发出来,指责出去,早知道有这样的规则,就不应该不做啊,现在哭闹有用吗?早干嘛去了?但幸好这些带有愤怒地指责语言都只在我脑海里,我知道目前要做的还是先处理情绪才能恢复心力去处理事情。我过去抱了抱儿子,嘴里小声地说,是啊,那烦人的木头马,该死的木头马,真是太讨厌了,贴着儿子的语言去共情了儿子,过了一会儿感觉儿子那愤怒紧绷的身体松软了下来。我眼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心里又升腾起一分着急的情绪。一方面着急作业还没做完,一方面担心儿子睡得太晚影响身体与第二天的上课精力,看儿子对木头马又这么排斥,没好气地对着儿子说要么我们今晚不做木头马了。儿子又说不行要做的,我反问那我们时间有限,你的其他没完成的作业怎么办?这么一问,情绪稍稍平复些都儿子又重新焦躁起来。觉察到儿子的情绪一下子被我的共情接纳屏息,又一下子被我的不确定立场及着急又重返焦虑,天哪,我这是到底要带领孩子去往哪里。我跟他说那我们做减法吧,把你认为今晚必须完成的先完成,其他来不及先放一放。他说不行,我都得完成,但又没有心力去面对与完成。这个完美主义到底想谁啊,这不像我吗?我也是经常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如果觉得达不到我的完美要求,我就没有动力启动起来去做。脑子里响起一个声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也是,你也是,他也是,人生不求完美,只求完整。于是我深呼了一口气,告诉他今天的经历也是人生的①种体验,无所谓好坏。如果今天的事情让我们不舒服了,以后我们换一种选择,结果就会不同,体验也会不同,一切在于我们的选择。所以今晚你重新选择下你认为重要的,并且你愿意去做的。儿子说要选择做木头马,而且要自己做,请别人帮忙做内心觉得不光彩,还有做完语文背书,论语与英语复习明天补上。OK,相信你的选择是最好的。于是开始恢复心力开始写作业。
晚饭后继续作业,我陪在旁边,因为量比较大,做着做着又开始有了不满情绪,小嘴巴开始抱怨,写着写着就停在那里了。在旁的我看看时间也9点多了,心里那个着急啊,快写啊,还不写完可就太晚了,语文书还没有背呢?这些话脱口而出,一听时间不多了,儿子又开始闹情绪,干脆瘫在桌上不动了。其实我知道在儿子没有心力的时候是最忌讳听到时间不多了或已经很晚了类似催促的语言,一听就炸,真是百发百中!我每次都有提醒自己不要用类似敏感语言去刺激儿子,但貌似潜意识没有阻止我闭嘴,每次都是爽快地说出去无法收回,每次都让儿子急得跺脚着急,好像这成了他的硬伤。我不知道我这是出于什么目的明知道会触碰他都底线还偏偏要去说,难道潜意识在作怪,突然我觉察到是我的育儿另一个价值观在引领我这么去做,就是你睡太晚,身体会变得不好,还会影响上课听课效果。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我为什么要用儿子不接受的催促方式来提醒呢?我可以说宝贝,当我看到这个点了你还在做作业都时候,妈妈有一点点担心,担心你的身体太累,妈妈会心疼。如果这样去表达,我想儿子收到的应该妈妈对他的一份关爱,梳理到这里,这算是我收到的第一个礼物,窃喜。告诉自己明明是要表达爱与关心,为何变成指责与批评。我信息一定可以反转我。
我也从来没问过儿子为什么一说时间不早了没有时间了情绪就爆掉,每次就看着他爆就爆吧,因为我也很爆,没有余力去仔细研究你为何而爆。现在我要开始觉察,我催促的语气带有指责与厌烦,他收到的是他不好,他不够好,在妈妈眼里他是不够好的,他是不被爱的,所以儿子经常倾诉说妈妈你有时候说话会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自卑。每次儿子有这样的表达,我会当面道歉,下次会注意,也会反思,未经觉察的我可能只会反思当下发生的,而忽略了其他场景中出现的语言。说到自卑,也是我自我评价时用到的词,我经常跟闺蜜这么形容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自信,没力量,特别害怕挑战新事物,害怕自己做不好被别人看不起,但又很想去挑战证明我是可以的,我是足够优秀的。在工作中这样的模式特别明显,经常很纠结,但如果有人鼓励着我,托举着我,我会更愿意更有信心去承担与接受挑战。所以常常想我为什么是自卑的,想寻找答案我便追溯去往童年的经历,是不是在童年也受到过类似我不够好的对待才导致了我的自卑与不自息,但童年跟父母一起的时光记忆片段少之又少,爸爸妈妈外出挣钱,大部分童年时光跟奶奶爷爷一起度过,有不开心的事只有几个零碎地模糊记忆片段。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因为作业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已记不清了,我被奶奶爷爷用绳子绑在家门口的柱子上,事件记得,但记不清当时的感受,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小女孩应该很委屈,很难过,很可怜吧。还记得在小学低段,我中午被老师留校,原因也是记不太清了,真想奶奶还在去问问小时候的事情。奶奶经常送饭到老师的寝室,我的中饭经常会在老师寝室享用,但貌似也没有很不好都感受。还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叫于小花,家长们经常评价这位老师教学很严格,我作业写错了,老师经常揪我的眼皮让我看清楚点,下次不要再犯,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应该很难过吧,老师这样都举动会让我觉得很笨吧,但记忆中貌似也没有特别难过的情绪,更多的是麻木。或许这些自认为不好的感受都被我自动屏蔽掉了,不愿意去触碰,但可以确定屏蔽掉的肯定是不好都感受,我想我的自卑是否与这些事有关呢?
通过心灵课程的学习,曾觉得自己自卑是因为缺少爸爸对我的支持,欣赏与认可的力量。但又觉得不对,爸爸虽很少时间陪伴我,但记忆中童年跟爸爸相处的时光与事件都是开心的,觉得爸爸很爱我,带我看电影,给我买生日蛋糕过生日,买新衣服等。写得这里,貌似这些都是一些场景画面的记忆,但我不记得爸爸跟我说过什么话,有什么语言让我记忆犹新的,貌似没有,爸爸更多的是给予我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貌似少了些。在那个年代,父母们的价值观就是挣多少钱才能体现自己价值,挣更多的钱回家给家庭给子女带来更好的生活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是的,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出去打拼的人大部分都富起来了,在家打工的年年还是老样子。因为富了于是我们家在村子里也小有名望。父母在外就更努力赚钱了,还带动亲戚叔叔伯伯们全都到云南做生意,孩子们的养育问题自然都留给了奶奶爷爷。记忆中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并不孤单,因为有奶奶爷爷还有好几个叔叔伯伯的孩子们,我们都住在一起度过了算是比较快乐的童年。以前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现在想想我们这帮奶奶爷爷带大都孩子算是彻彻底底的留守儿童吧。在几个孩子当中,由于爸爸妈妈是最早外出做生意的,那个时候弟弟还小,于是把弟弟带在身边,我就留给奶奶爷爷照顾。我跟奶奶爷爷相处的时间为算是最长了,爷爷是个勤劳沉默不爱多话的人,奶奶是个勤劳善良热情的人,我跟奶奶的互动会更多一些。小时候我经常被邻居们称为奶奶的女儿,这个称呼一点都不过份啊。自从读幼儿园起到读初中,整整十来年的时间我一直都是跟奶奶呆在一起。爸爸妈妈只是过年回来一次或是偶尔有事回来几趟,所以跟爸爸妈妈的链接几乎少的可怜,有一次在父母课堂上,画原生家庭图,需要用六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18岁之前对爸爸妈妈的印象。我居然发现我写不出6个,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后来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问我你的童年跟你爸爸妈妈在一起吗?跟你父母互动多吗?我回答跟奶奶爷爷一起长大,很少跟父母互动,老师给我的答案是你跟你父母的链接是断掉的,虽然现在很父母关系不错,但你们不会有深层次的链接,只能说你们亲而不密。但我并没有责怪父母,那个年代她们已经为了这个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与牺牲,他们也不希望自己抛下儿女去赚钱,都是身不由己。我不在身边,他们应该问非常想念我吧,正如我也很想念爸爸妈妈一样。也正因为父母如此辛苦努力,才给了我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感恩爸爸妈妈给予我生命,给予我的一切一切,也祝愿你们一切安好!
一下扯到童年无法自拔,得回到儿子昨晚的作业现场。发现自己内在的不安与担忧老是在牵扯着儿子的情绪,感觉自己应该暂时离开下,也许爸爸能做更好的帮助。儿子一见我离开,就撕心裂肺地哭喊,不准走,不准走,那感觉就是被抛弃了一样,随机跑出来把我拉回去。我告诉他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你可以请爸爸来帮助你。儿子不肯,我俩又抱在一起,什么话都没说。
后来爸爸介入,爸爸估计见我们在楼上吵来吵去,也有点不高兴。直接了当说基础题可以不做,能力提升与思维题必须做,儿子仍然一脸的不高兴,但回房间去了,过了一会儿,爸爸上去,大概10点半下来一起下来,儿子已经很开心了,看来是有解方案了。问他做好了,他说没有,爸爸说明天跟老师沟通。接下来洗涑完去睡了,爸爸也是跟上去的,过了很久才下来,问他儿子说了吧,恩,睡了,去帮他做了点题。我没有说话,但看到并感受到一个父亲在孩子背后给予的默默支持,更多的是行动。
通过一个晚上经由作业风波到觉察孩子觉察自己,自始至终情绪还有我的育儿价值观在主宰着我带领孩子要去往哪里。通过一天的文字梳理,我的觉察如下:
1、自以为共情儿子满通过情绪的接纳来疏解儿子焦躁的情绪,可以让儿子快速恢复心里投入到解决事情当中。结果看到儿子心情稍微平复些,就提醒可以处理事情了。结果让孩子又反复开始焦躁。觉察如果内在没有真正看到孩子这个人,只着急处理事情,哪怕共情技术练的炉火纯青,也不会奏效的。快反而慢,慢即是快,今天体验算是淋离尽致。
2、我貌似比孩子还在意他的扣星卡事件,心疼让孩子受苦,把孩子的事揽在自己身上,背负孩子的情绪,没有划分界线。还有自己想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足够好的一面。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们都足够好,无需借由谁开证明。
3、孩子暂时的受挫不代表会一直一撅不正,当下不代表永恒。
4、反驱动力模式,不要让害怕与恐惧来趋使我做决定,要用祝福与希望等正念来处事。
5、多用我信息表达,少用你来评价他人,少给孩子祝你不够好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