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势汹汹,宅家的你,亲子关系还好吗?
“新增本土病例5例,境外输入病例6例……”看这一组组令人提心吊胆的数字,生活的节奏和计划完全被打乱了。宅家的第一天,妈妈朋友圈都是满满的担心:神兽回笼,该怎么办?妈妈永远没有假期。
早晨还在睡梦中,孩子们已经一前一后跑过来,摇晃着妈妈。他们自己上学的时候,总是不能准时醒来,可是一到周末或放假,机敏的孩子们就像闹钟一样很早闹醒大人。妈妈起身做早餐,整理房间,孩子们尽情撒欢。
不知怎么地,俩兄弟又打起来了。妈妈在厨房听到了弟弟嘶声裂肺的哭声,跑出来一看,俩孩子各自拿着玩具扔向对方,然后拿起枕头扔过去,接着牙膏牙刷飞过去。只要是他们手边的小东西,都没能幸免于难。“住手!你们俩再打闹下去,我就不客气了!”妈妈习惯了这种怒吼。孩子们根本没停下来,弟弟哭着告状,“哥哥打到我头了——”,哥哥反击:“是弟弟先到我的,而且都把我腿划破了一道口。”在儿童的争吵面前,成人根本弄不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妈妈当不了判案官,也当不了调停员,只能当和事佬。然而,兄弟俩的纷争还是没有停下来,哥哥撕着弟弟的衣领,弟弟抓着哥哥的胳膊,好像摔跤场上僵持不下的对手。弟弟被惹急了,把哥哥的臂膀抓了一道印,哥哥大吼一声,向前把弟弟压倒在地,抡起拳头打起来。听到弟弟的哭喊,妈妈冲过来,拉开哥哥,巴掌本能地落在了哥哥的屁股上。“怎么没有一点哥哥的样子!竟然打起弟弟来了!”哥哥被训后,呜呜哭起来。弟弟爬起来,像比赛似的啼哭起来。
面对孩子们的打架只是二孩生活的一部分,妈妈要面对更多的烦恼:孩子们顷刻间就能让整齐的房间变成猪窝般凌乱不堪;孩子们活力四射的奔跑,跳跃……每一次都撞击着妈妈脆弱的神经,逼得她使出毫无用处的“看家本领”:怒吼。
鲁道夫·德雷克斯写道:“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妈妈总是自然地使用“住手”“停住”“不要”“走开”“惩罚”这样的话,像“赶走一只只叨扰的苍蝇”。妈妈的日常生活就被这些琐碎的麻烦事所缠绕,无法脱身。
妈妈们,是时候改变了,否则,长期的内耗会让一个温柔贤良的母亲变成一个出口伤人的恶婆婆。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写道:从战争中退出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点,并不是抛弃孩子。他给予妈妈们一个实用的技巧:“卫生间方法”。当面对无法忍耐的孩子打闹和要求,避免权力之争,撤出冲突,躲进卫生间,是一个绝妙的办法。没有了妈妈的关注和参与,孩子们只能对着空气闹,没有了观众和听众,撒泼发脾气自然失去了意义。父母是孩子们的引领者,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我们自己必须先有“引导他改变”的态度,而不是“迫使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