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的疏离,还不都是三观不合的结果?
01
多年前读过一份婚姻调查报告,也可能是报告文学,作者在做了大量调查后发现,很多人的婚姻出问题都会归结为四个字——感情不合。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感情不合这回事,具体到每桩婚姻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作者的意思是,“感情不合”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很多去申请离婚的人,就只填这四个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感情不合”已然有了更精准的名词替代。那天在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群里,不知谁率先开头讨论离婚的话题,也可能是跟我推送了《我新年最大的愿望是安安稳稳地离婚》那篇文章有关,有个人就说,那也是她新年最大的心愿,还说,跟老公实在是“三观不合”。
喜欢过一个人,爱过一个人,有自由恋爱经历的人,大概都是因为“性相近”才走近彼此吧。即便发现“习相远”,也因为淡淡的喜欢,深深的爱,选择忽视,去包容,去接纳。
通过相亲、别人介绍走到一起,进入婚姻围城的人,也大都会求同存异吧。在共同生活的时光里,逐渐达到“性相近”的程度。
理想的场景是这样的——
一人说:我喜欢旅游。另一人说:我也是。
一人说:我喜欢吃川菜。另一人道:我也是。无辣不欢。
一人说:我喜欢王小波。另一人讲:我也是。你好呀,李银河。
……
无论是婚姻对象还是朋友,“我也是”出现的频率足够多,三观比较趋同,关系就比较融洽,相处也比较不累。如果总是抬杠,试图证明“你不对”,“我是对的”,再好的关系,恐怕也会渐渐疏远,疏离。
我至今记得跟一个80后的女孩子的交谈,说起对某件事的看法,兴趣爱好等等,她兴奋地、绝不是随声附和的那一声“我也是”。我至今记得她眼睛里的光,心里有找到知音的快乐。
有谁愿意跟杠精长期相处在一起呢?除非俩人都有逗嘴的乐趣,觉得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了一,彼此以抬杠为乐,以在口头上战胜对方为荣。
对话变成这样:
一人说:我喜欢旅游。另一人说:我哪里都不愿去。倒贴钱我还得考虑考虑。
一人说:我喜欢川菜。另一人道:真不明白辣有什么好吃的?跟自讨苦吃有什么区别。
一人说:我喜欢王小波。另一人讲:他要是活到现在,也就是个油腻的中年男。
……
长此以往,天,就被聊死了。所谓“尬聊”,也就是这样吧。所谓三观不合,就越来越明显了。
02
三观不同的人有什么表现?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你喜欢看书,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是三观不合。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喜欢在大排档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那玩意死贵,还不好吃,说你真是做作。这就是三观不合。
你喜欢假期去各地旅游,他就喜欢宅在家里。这不是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这就是三观不合。
其实,不管是在婚姻还是生活中,甚至职场上,三观合,并不是要求雷同,要求完全一致,而是彼此之间达到“求同存异”的境界——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和看法,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尊重那份差异,懂得包容和欣赏。
否则,你跟他分享快乐,他觉得你是在显摆;你跟他提建议,他觉得你跟他不同心同德;你跟他倾诉心声,他认为你矫情;你送给他一捧雏菊,他认为你在是诅咒他;你发朋友圈,他觉得你神经病什么都晒……
人跟人的疏远、乃至疏离,往往就是因为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认知的差异,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不想做过多的解释,干脆归结为四个字,三观不合。
这背后,其实可能隐含着四十甚至四百个潜台词,不想再说,不想再做更多言语的解释。
03
那天去逛新开业的商场,遇到一个年轻的朋友,在一个HR群里认识的,多少有些了解。随口问了句“你还在原来的公司吧”,这也是打招呼的一种。她说刚辞职了。
我这人大概有一点职业病,还是会习惯性地问人家一句离开的原因,好像在做结构化面试。毕竟现在很多人都焦虑,什么“这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什么企业都在裁员,什么你的工作即将被人工智能替代……这种背景,特别是春节前辞职,我觉得有点诧异。
为什么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安排在春节后,为什么春节后是跳槽高峰期,因为不论是钱给的不够还是心受了委屈,大都会“忍”到年后。
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就明白了她的意思,跟公司跟老板三观不合。只记得她讲的一个小例子。那个朋友喜欢读书,当年也算是个文学青年。他们老板去参加了一个培训,搞团建搞企业文化建设成立读书会,安排她负责,这是好事,她也很积极,甚至做了“员工每月共读一本书”的方案,采购书的时候,老板让她去——买盗版。
“虽然算不上什么读书人”,她说,心里真是膈应,像吃了什么不洁的东西,总是如鲠在喉。要知道,那些书在网上采购,也多花不了多少钱,双11双12活动期间,基本上都是打五折。透过现象看本质,她觉得这种格局的公司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强,身在其中,还无形降低了自己的品味。离职的念头一直都有,干脆就找了个家庭方面的原因离开了。
在婚姻关系、朋友关系之外,这也算是“三观不合”的一个职场案例了。
我爸很善于总结,他常说人的一生应该“学好事,改陋习,正三观”。最近,我对这九个字有新的认识。就像人不能简单以“好坏”归类一样,“三观”也不好以“对错”判断,但什么是“正”,到底还是存在着衡量的尺度的,比如符合双赢、多赢原则。
跟一个没观过世界的人,很可能世界观不同;跟一个价值观不对等的人,很可能价值观不同;跟一个人生观不一致的人,很可能人生观不同。
每个人内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要求着最起码的被尊重,当没有了那份尊重,突破了那个界限,就会有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观不合的人,注定不会走上同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