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场电影

敦刻尔克,远征军及其他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244人  平沙
《敦刻尔克》剧照

  《敦刻尔克》上周在国内上映,由于之前国外好评如潮,本来想要拉着儿子去看的,小子在打游戏,头都不抬地回了一句,看过了!不可能吧?我说,这才刚开始上映,才第一个周末呀。他说在B站上看的。真的假的,看懂了?没问题,他回道,接着开始背诵邱吉尔那段著名的演讲,好吧,你赢了!

      也许,对于欧美人而言,敦刻尔克是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毕竟,“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敦刻尔克还是很陌生的。虽然作为一部引进大片,据说此片广告铺天盖地,不过看完了广告估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敦刻尔克是啥意思?是个地名,哦!这是啥地方,在中国吗?英国人为啥要逃跑,逃跑有什么骄傲的吗?这倒不能怪广告,看完片子才发现,人家诺兰本来没打算讲历史,他讲述的是小人物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如何奋力求生的故事。了解不了解历史对于这部片子也许根本没那么重要,能打动大多数人的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面临绝境时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各种匪夷所思的遭遇以及由此所带来强烈的戏剧冲突。诺兰不愧是大师,对于这部片子的把控已经达到了举重若轻的地步,整个影片一直处于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中,而观众的情绪也随着镜头下那片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起伏不定。如果仅就影片本身而言,的确称得上是一部炫技的好片。

        但是,我还是要说,对于一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而言,这部片子糟糕透了。混乱的时间线,故做平淡的渲染都是小问题,逻辑上的漏洞也无关紧要,但为了营造压抑,绝望的气氛而虚构甚至伪造历史,才是真正让人无法接受的!难道诺兰拍的是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敦刻尔克吗?那个无人组织、孤立无助,甚至看上去冷冷清清的海滩真的是当年里挤满了几十万人的小港口吗?一天投下几万枚炸弹,把加莱和敦刻尔克几乎炸成虚墟的德国空军就影片中这么点飞机吗?剧中的英国人更无厘头,黑丘吉尔可以,但一天只派出一艘驱逐舰,三架战斗机?这剧本这台词,简直不能再Low了,让人想起农妇想像中的皇后一天要吃两个柿饼那个段子。最逗的是到处都有德国人打冷枪,拜托,德国人最快的装甲部队离敦刻尔克还有几十公里呢,况且,古德里安的麾下根本没有步兵​!​​​

        当然,你也可以说,诺兰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完全虚拟的场景中。只是为了表现一个不顾一切,千方百计想要回家的普通士兵,一个孤胆英雄般的飞行员,还有那位大义凛然,指挥若定的游船船主。这样的描写都很感人,但这和当年敦刻尔克是发生的事情有多大关联呢?显然,这部叫作敦刻尔克的片子,既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历史片,只不过是一部借敦刻尔克之名拍摄的伦理悬疑剧。其实,能在短短一周之内,把几十万士兵从那溃败绝境中完好撤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发生,正缘于英国全国上下的共识,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尽举国之力尽可能让更多的士兵回家。不管空军,海军、陆军,还是所有那些自发接子弟兵回家的普通民船,都在全力以赴努力创造这一奇迹,尽管将近损失了1/3的船只和几百架飞机,但最终的成果让整个英国感到欣喜所狂。“ 那些由成百上千艘小船组成的救援船队正在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多少次地冒着炮火和风浪往返于海峡两岸,成功地救出全部被围英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 —— 这才是敦刻尔克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很显然,诺兰并没有想去展示这些,真正的历史,要远比片中表现得更震撼更精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带鱼侯两口子是高级黑,这部片子明明是在黑大英帝国好不好,居然也号召小粉红们抵制,真是猪队友啊! 而且为了抵制影片本身,他们把敦刻尔克和中国远征军联系在一起,据说是因为敦刻尔克的指挥官后来在缅甸好像还出卖过中国人。对于这种牵强附会,缺乏基本逻辑自洽的胡扯还真没啥好反驳的。要知道,还有人相信三年自然灾害真的是自然灾害,而饿死三千万人是因为苏联逼债呢。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SB——除非关了他的空调!

        如果非要说敦刻尔克和远征军有什么联系,只能说远征军也曾同样面临着被包围,必须撤退的困境。与敦刻尔克只有一条路走的情况不同,蒋和杜聿明是有选择的,去印度,5万将士是能活命的。而回国,要么突破日军重围,要么走进原始森林,穿越广袤的无人区,是否能走出来,没人知道。其实,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理解蒋公的选择,中国的军人怎么可以忍辱偷生流亡异国他乡,还去帮英国人保卫印度?哪怕九死一生的回国,也是为国尽忠呀!在这里,士兵的生命在领袖眼中,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突破日本人的重围,杜聿明没敢尝试,印度是坚决不能去的,结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野人山,缅甸人称之为“魔鬼居住的地方”,走进大山的数万人中,活着出来的才3000多。“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戴安澜用生命实践了这个诺言,突围中负伤的他没能坚持走到国境线前,只能让手下在临死前帮他换好军装,向着东方叩拜。戴将军牺牲后备极哀荣,举国追悼,人人诵扬,但国军之骄傲的新200师却几近全军覆没。与之相反的孙立人将军。孙的新38师负责殿后,走在大部队的最后面,不用多拍脑袋也能想得到,跟着大军走过无人区,不会有任何吃的留给他们。所以,为了几千弟兄们能活下来,孙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公然抗命,率部杀出一条血路,漂亮转进印度。不但人员装备基本完好,还沿途收容了其他残部数千人,这些士兵就是后来战功赫赫的驻印军骨干。孙立人不是黄埔出身,没拿过委员长那把“不成功,便成仁”的中正剑,美国军校毕业的孙将军没有太多愚忠的思想,因此他才能拯救38师几千人的生命。而蒋公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余年后终于把孙关进了囹圄。至于损兵折将的杜军长,反倒因为表现了对蒋的绝对忠诚,回国不久即获提升,之后仕途一片光明,直到被粟裕俘虏。

        扯远一点,东西方文化中,对于失败和失败者的态度,差别很大。只有在西方,像敦刻尔克这样的大败退会让举国欢欣鼓舞,而像麦凯恩这样的战俘能成为人民的英雄。在东方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使是失败也要像樱花一样绚丽,如果士兵没死在战场上,都不好意思回家面对父老乡亲。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的确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但不管哪种文化,那种对于普通国民生命的尊重,都越来越成为现代文明中一个准则。一个国家中,一旦有人受到伤害,都会举国关注,甚至不惜代价去救助,连国家利益都能置之度外。这种看上去的非理性,往往是成熟文明的力量之所在。因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公民之间同生死共患难的道德契约。只有当你相信,一旦你有难,其他同胞人会全力帮助你,你才会明白做一个国民意味着什么。而如果大家只懂得崇拜战狼式的英雄,只知道说“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空话,却对普通人的遭遇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甚至像环球那样反去指责受害者咎由自取(中国公民在巴铁被害后环球时报社评),那整个社会的道德契约就会瓦解,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荡然无存。我想,这才是最值得当代中国人深思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