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未来才更可期?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9人  艳儿宝贝

今天跟瑞儿相处,有纷争也有岁月静好。给自己打70分。

优点: 1、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习影响他。

          2、说话语气比较平和。

          3、降低要求做一点也比不做好。

瑞儿今天的优点: 1、洗脸刷牙叠被子了(生活习惯)。

                              2、背了一段《纪念白求恩》、读了一会英语(学习习惯),帮我剥花生(体力劳动)。

提升情商:少关注道理和要求,多关注感受。

  跟儿子一起看了12岁少年连砍生母20多刀,还镇静自若的新闻。

  儿子和我探讨了如何相处的问题。儿子觉得惹急了,也许他会这么做,我就问他,你这么做的话,你能下手吗?妈妈对你那么好。儿子说,可能人在极度失控的情况下是会很疯狂的。

  儿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看来,成长期的孩子还无法整合妈妈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因此对世界的看法停留在分裂里。

  整合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在心理上必须能确认自己是好的。

  因为只有确认了自己是好的的时候,我们才能承受的起妈妈不好的一面。

  那么这依赖于妈妈始终要向孩子传递:“妈妈是爱你的,你是好的,你没问题”这样的感受和信念。

  当有这个基本保证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怀疑自己有问题,他就会建立对世界基本的信任感。

  这时,如果妈妈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也具有了承受的能力,由此好坏得以整合——妈妈是一个好坏各有的人,但她是爱我的。

  然后他尝试可以去理解到妈妈不好的一面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只有解决了“自我认同”的人,才有能力去理解别人。

  而只讲道理的人,很明显,还停留在需要用道理去自我认同的阶段,他无法确认自己是好的,由此也就不具备理解别人的心理空间和能力。

  而“自我认同”的欠缺,其实是一种“心理饥饿”。

道理和要求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外界灌输的一种东西,它其实不是你的东西,更多的是父母和外界提的一些要求。

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以光。

帮助他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积极的幸福的小孩。

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杀人犯的故事。事后,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普遍认为:

1.早年原生家庭的经历

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家庭教育的方法失当、家庭暴力等;

2.社会环境的压力

比如 Jeffrey 那个年代大家对心理精神疾病、以及对同性恋的误解和歧视;

3.家庭经济情况

4.可能的基因遗传

这些都可能导致人格障碍。

最棘手的是,人格障碍一旦形成,都会带有 “自我相容性”。

也就是说:这个人自己已经认可、内化了这种扭曲的人格,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切都还初现端倪的时候,就加以正确的干预。

给孩子以光

Jeffrey 的爸爸妈妈、同学、老师,有太多机会可以捕捉到这个孩子 “不正常” 的蛛丝马迹,并寻求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可惜的是:在 Jeffrey 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期、在他的人格破碎之前、让他看见过光芒。

1992 年开始,Jeffrey 被关进了监狱,开始服刑 —— 终身监禁。

1994 年 11 月 28 日,Jeffrey 去世了。

这一次,他是死在了别人手上。

就这样,一场从出生起似乎就注定的悲剧,造就了一个破碎的人格,也夺走了 17+1 条鲜活的生命。

也许这个社会看待 Jeffrey 的时,不是对他罹患的人格障碍投去理解和同情的目光,更多的是不解、是恨。

而恨,是一种能量很高的情绪。

它自带双脚,会四处散播,最终回到了 Jeffrey 自己身上,也终结了他自己的生命。

对他的死,有的人拍手叫好:这下子一个因果轮回完整了,他罪有应得。

但也有的人开始反思:他的父母、老师、同学,是不是也有责任呢?如果有一个人、发现一点端倪、给他提供正确的引导,悲剧是否就不会发生?

我坚信一点:

恨和黑暗会传播,爱和光芒也一样。他很残忍,可是他的世界那么黑暗,他没有希望,只有扭曲啊。

内心有光的孩子,才会走得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